沈家大屋坐落在龙伏镇新开村的东北隅。西距永社省道750米,距捞刀河223米;北距106国道3000米,邻春田村的新庵坳。民居主体部分为新开村沈氏家族彬安房的五福堂主人沈抟九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光绪年间,他的六个儿子续建三寿堂、师竹堂、德润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现存建筑占地面积为7153平方米,建筑使用面积为13551平方米;17间厅,30多条巷道和长短回廊将20多栋屋、200余间房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
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沈家大屋素面朝天,没有大宅院的金碧辉煌,17间厅屋、30多条长廊和短廊将20多栋楼屋、200多间民房连成一体。走进沈家大屋,犹如走进一座迷宫——屋屋相叠、巷道回环、庭院错落,令人莫辨东西。
专家经系统考察后,确定了其在建筑和近代历史遗存等方面的价值。沈家大屋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17间厅屋、30多条长廊和短廊将20多栋楼屋、200多间民房连成一体。沈家族谱记载,大屋先主为清朝乾隆年间的沈抟九。
沈家大屋正厅高9米,其他房屋也多高达8米以上,为现存古老民宅中少见的高度。屋内正厅、横厅、十字厅、巷道、长廊等所占面积的比重很大,公共场所空间大,给人以空旷舒畅之感。
正厅两侧的天井、十字厅、格子门、过厅、横厅以及厅屋内两侧的斗拱、房间都是一一对称;房屋依地势而建,幽深曲折的巷道,使几个宅院既互相通连,又各为建筑单位。通过照壁、矮房的阻隔,令人在回环的深深庭院中有“柳暗花明”、别有洞天之感。从幸存的格栅门窗装饰和四处照壁等建筑可看出当时的雕刻工艺,欣赏到晚清时期江南的民间绘画艺术。这些雕刻、绘画的构造、图案、工艺、已经融入了不少西方艺术风格。
沈家大屋整个建筑群,由天井、鱼池、四通八达的阴沟、环屋石砌池塘组成的完整的排水体系,至今仍保存完整,很少出现排水不畅现象。
永庆堂为大屋的主体建筑。据大屋老人们回忆,永庆堂厅堂内原悬挂很多匾额,其中有时任湖北巡抚谭继洵书写的“桐第安荣”等,翰林院进士邹建农、任贵正书写的“家国重光”等,曾经给大屋平添了不少古文化色彩。但是由于当地村民缺少文物保护意识,导致这些较为珍贵的诰轴、诰匾(奉政大夫)和出自名家之手的墨宝匾额等均遭人为损毁或遗失,不复存在。
正厅高二丈七尺(9米),其它房屋也多在二丈五尺以上,这是现存古老民宅(包括许多名人故居)中少见的高度。屋内正厅、横厅、十字厅、巷道、长廊等所占面积的比重很大,公共场所空间大,给人以空阔舒畅之感,宜于演戏、聚会等公众活动,更好办“红白喜事”。据传,屋内曾一次宴客300桌,昔日走兵时,官长说:“足足可驻一个团”。
正厅两侧的天井、十字厅、格子门、过厅、横厅以及厅屋两侧的斗拱、房间等都是一一对称,并配以蝙蝠、佛手等民族传统图案雕刻,给人一种对称美感。
昔日,为防止窃盗,整个屋场可通过槽门、大门、巷门、后门等层层门障而完整关闭、除非有内应,一般资是很难在此得逞的。从排水效果也可看出,整个屋场由天井、鱼池、四通八阴沟、环屋石砌明沟和池塘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体系。除1998年特大洪灾时因一些阴沟塑料制品堵塞而出现排水故障外,百余年中,很少出现排水不畅现象。
(1)苏州园林风格
屋场依地势,续建部分主要向北延伸,幽深曲折的巷道,使几个宅院既互相联通,又各为建筑单元,通过照壁、矮房的阻隔,令人在回环的庭院深深中不难想象到“柳暗花明”、“另有洞天”的苏州园林之奇。难怪远近不少人都说:“发八(土音)寺大屋只晓得进,不晓得出”。
(2)精致的镂刻雕花
大屋内所有的厅屋原来都有格子门窗装饰,虽然多数已遭破坏,但从幸存的几处仍可看出,雕刻工艺细腻,造型优美,有的上有天堂天神,下有花草虫鱼,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造型,如赵云张飞跃马横刀的战斗形象等。有的格棂中还嵌有彩色玻璃。各种民间传说,如《年年发财》、《麒麟送子》、《吉祥如意》、《广福崇来》、《龙凤呈祥》、《和气致祥》等等装饰着深闺宅院中的镂刻门窗,罗斯旦评价说,这里的宅院和古文学中描述的闺房一样。
(3)匠心独到的照墙浮雕壁画
老屋中原有4处宅院中建有照墙。照壁上均有彩色浮雕和壁画:或为村落、行人、牧童、学校等自然景物:或为“定军山”、“黄鹤楼”、“十三福”等传统戏剧;或为“松下问童子”、“独钓寒江雪”之类的诗画配。虽然“破四旧”时严重受损,有一处艺术价值高的被拆毁,但人们仍能从中欣赏到晚清时期的繁缛、慎密、细腻、层次丰富的照壁浮雕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