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旅游 八里桥遗址

八里桥遗址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8华里而被百姓俗称八里桥。如今地铁八通线、京哈高速路都从八里桥边经过,每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但知道这座古桥沧桑历史的却为数甚少。 历史上拱卫京师的古桥有三座,一为京西南的卢沟桥,二为京北昌平的朝宗桥,三为京东通州区的八里桥(永通桥)。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夏)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
目录

简介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8华里而被百姓俗称八里桥。如今地铁八通线、京哈高速路都从八里桥边经过,每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但知道这座古桥沧桑历史的却为数甚少。历史上拱卫京师的古桥有三座,一为京西南的卢沟桥,二为京北昌平的朝宗桥,三为京东通州区的八里桥(永通桥)。八里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北走向,横跨通惠河,为石砌三券拱桥。中间大券如虹,可通舟楫,两旁小券对称,呈错落之势。桥上的每块石头之间嵌铁相连,十分坚固。

结构

八里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畅,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与卢沟桥石狮媲美。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桥南往东200米处,立有清雍正御制石道碑一座。大桥两岸,绿柳白杨,芳草萋萋,风景如画。白天,凭栏东望,可见巍巍古城;夜晚,扶栏观水,细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盘,或如银钩。若有客航货舟通过,桨碎玉盘,水折银钩,甚为壮观。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指的就是此地。

历史沿革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八月,建通州八里庄桥,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督工。”又据《通州志》:“八里庄桥即永通桥,在普济闸东。正统十一年敕建,祭酒李时勉作记。”李时勉的永通桥记:“通州城西八里河,京都诸水汇流而东。河虽不广,每夏秋之交雨水泛滥,常架木为桥,比舟为梁,数易辄坏。内官监太监李德以闻于上,欲与其地建石桥,乃命司礼监太监王振往经度之。总督漕运都督武兴发漕卒,都指挥佥事陈信领之,工部尚书王卺会计经费,侍郎王永和提督之,又命内官监太监阮安总理之。桥东西五十丈,为水道三券,券与平底石皆交互通贯,锢以铁,分水石护以铁柱,当其冲,桥南北二百尺,两旁皆以石为栏。表二坊,题曰永通桥,盖上所赐名也。又立庙以祀河神。经始在正统十一年八月,告成于十二月,明年三月立石。”永通桥历经五百余年,明清、民国和八十年代屡加修葺,现状为石砌三孔拱券形,南北走向。永通桥曾是东至山海关、南至天津陆路交通的咽喉,历史上该地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通州后,清政府为保卫北京在这里阻击侵略军,进行了八里桥战役。第二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在八里桥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桥东京津公路北侧有雍正十一年(1733)所立的“御制通州石道碑”一座,碑文记载了当年修筑朝阳关外石道之事。此碑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传,村内曾住有一海姓满人,共妇王码汉卡氏为乾隆帝弘历之乳母。雍正三年(1725)在此为其立有一碑,现已无存。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发掘队对八里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遗物中的陶器有夹砂灰陶、黑陶、红褐陶及泥质陶,一些陶片上还发现有刻划符号或文字,制法为轮制、手制。器形有大口尊、罐、鼎、豆、爵、器盖等。石器多为残断生产工具,磨制粗糙。可辨类有:石钺、石斧、石铲等。这些为研究豫西南地区夏商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依据。据考证,八里桥遗址属夏代,文化层堆积较薄,内涵单一,但灰坑分布相当密集,遗物遗迹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为加强对这一遗址的保护,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今年6月份该遗址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发掘队对八里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遗物中的陶器有夹砂灰陶、黑陶、红褐陶及泥质陶,一些陶片上还发现有刻划符号或文字,制法为轮制、手制。器形有大口尊、罐、鼎、豆、爵、器盖等。石器多为残断生产工具,磨制粗糙。可辨类有:石钺、石斧、石铲等。这些为研究豫西南地区夏商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依据。据考证,八里桥遗址属夏代,文化层堆积较薄,内涵单一,但灰坑分布相当密集,遗物遗迹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