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小仙鹟

小仙鹟前部额基、眼先、耳羽、眼周黑色,前额、头顶两侧眉区、腰、尾上覆羽和颈侧块斑辉钴蓝色,头顶至后颈、背、肩、两翅和尾表面概为紫蓝色或深蓝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具窄的暗蓝色或紫蓝色羽缘,颏、喉和上胸黑色或深紫蓝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尤以腰和尾上覆羽较棕,两翅褐色,羽缘棕色,中央一对尾羽棕色,其余尾羽褐色或暗褐色,羽缘棕色,颈侧有一辉蓝色斑。
中文学名
小仙鹟
拉丁学名
Niltava macgrigoriae
英文名
Small Niltav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雀形目
鹟科
仙鹟属
小仙鹟
亚种
2亚种
目录

基本介绍

小仙鹟(学名:Niltavamacgrigoriae):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深色鹟。雄鸟深蓝,脸侧及喉黑,臀白,前额、颈侧及腰为闪辉蓝色。与大仙鹟的区别在体型较小,胸蓝色,臀白色。雌鸟褐色,翼及尾棕色,颈侧具闪辉蓝色斑块,喉皮黄,项纹浅皮黄。与大仙鹟的区别在体型较小,颈背褐色,项纹色浅。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栖息于海拔900-24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藏匿于森林林下的茂密灌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大林下灌丛和山边疏林中。性活泼,频繁的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尤其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常见种类

1小仙鹟指名亚种NiltavamacgrigoriaemacgrigoriaeBurton,1836

2小仙鹟华南亚种NiltavamacgrigoriaesignataMcClelland,1840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尤其上临近溪流等水域的疏林和林缘地带较常见,冬季多栖于山脚平原地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华南亚种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形态及特征

小仙鹟前部额基、眼先、耳羽、眼周黑色,前额、头顶两侧眉区、腰、尾上覆羽和颈侧块斑辉钴蓝色,头顶至后颈、背、肩、两翅和尾表面概为紫蓝色或深蓝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具窄的暗蓝色或紫蓝色羽缘。颏、喉和上胸黑色或深紫蓝色,下胸暗灰色,腹、两胁淡灰色,腹和尾下覆羽淡灰色或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尤以腰和尾上覆羽较棕,两翅褐色,羽缘棕色,中央一对尾羽棕色,其余尾羽褐色或暗褐色,羽缘棕色,颈侧有一辉蓝色斑。颏喉皮黄色,其余下体赭灰色或皮黄橄榄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角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9-12克,♀10-14克;体长♂112-136毫米,♀118-127毫米;嘴峰♂8-11毫米,♀9-11毫米;翅♂63-67毫米,♀61-65毫米;尾♂51-56毫米,♀47-52毫米;跗蹠♂16-19毫米,♀16-18毫米。(注:♂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900-21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山边岩石洞穴中,也在溪边树洞和岸边岸壁洞穴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月细草根和动物毛。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乳白色或粉红色,被有暗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个圆环状。卵的大小为16.0-19.1毫米×12.9-14.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2天,雏鸟晚成性。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