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丘鹬

丘鹬(学名:Scolopax rusticola)体长35厘米,是一种涉禽。体型肥胖,腿短,嘴长且直。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具斑纹。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占域飞行缓慢,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飞行看似笨重,翅较宽。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蔽,伏于地面,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
中文学名
丘鹬
拉丁学名
Scolopax rusticola
英文名
Eurasian Woodcock
别称
大水行,山沙锥,山鹬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鸻形目
鹬科
丘鹬属
丘鹬
目录

基本介绍

丘鹬(学名:Scolopaxrusticola)体长35厘米,是一种涉禽。体型肥胖,腿短,嘴长且直。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具斑纹。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占域飞行缓慢,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飞行看似笨重,翅较宽。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蔽,伏于地面,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主要以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繁殖于欧亚大陆和日本。越冬于北非、印度、中南半岛、日本;偶尔到菲律宾。

生长与分布

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见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灌丛,竹林、甘蔗田和农田地带。

形态及特征

丘鹬前额灰褐色,杂有淡黑褐色及赭黄色斑。头顶和枕绒黑色,具3-4条不甚规则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横斑;并缀有棕红色;后颈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横斑;少数后颈缀有淡棕红色,并杂有黑色。上体锈红色,杂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横斑和斑纹;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块。飞羽、覆羽黑褐色,具锈红色横斑和淡灰黄色端斑。其中外侧颜色较深;内侧较淡;呈土黄色,且仅限于内侧羽缘。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羽缘淡乳黄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横斑。尾羽黑褐色,内外侧均具锈红色锯齿形横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头两侧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自嘴基至眼有一条黑褐色条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灰白色,略沾棕色,密布黑褐色横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横斑。

幼鸟和成鸟羽色相似,但前额为乳黄白色,羽端沾黑色,上体棕红色,较成体鲜艳。黑斑也较成体少。尾上覆羽棕色,不具横斑。颏裸露,仅具绒羽。其余同成鸟。

虹膜深褐色。嘴蜡黄色,尖端黑褐色,脚灰黄色或蜡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37-336克,雌性205-308克,体长雄性340-415毫米,雌性320-375毫米;嘴峰雄性73-80毫米;雌性72-76毫米;翅雄性180-203毫米,雌性186-212毫米;尾雄性78-94毫米,雌性82-97毫米;跗蹠35-44毫米,雌性35-40毫米。

生活习性

丘鹬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夏候鸟。春季最早于3月末4月初迁到东北长白山,秋季于9月初至10月末南迁。

多夜间活动。白天常隐伏在林中或草丛中,夜晚和黄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边、稻田和沼泽地上觅食。白天隐伏不出。除繁殖湖在黄昏时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飞行外,一般白天很难见到它。遇到危险时被迫从地下惊起,也常常只飞很短距离就又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隐伏不出。飞行时嘴朝下,飞行快而灵巧,能在飞行中不断变换方向穿梭于树林中,但飞行时显得笨重,身子摇晃不定。性孤独,常单独生活,不喜集群。也少鸣叫,仅起飞时鸣叫。

主要以鞘翅目、双翅日、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觅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黄昏。觅食时用长嘴插入潮湿泥土中,并摆动头部、探觅蠕虫、蚯蚓和昆虫幼虫。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即开始求偶飞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当太阳没落后或升起前,雄鸟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飞翔,并发出婉啭多变的鸣声向雌鸟求爱。然后落到地上进行交配。交配后雄鸟即和雌鸟呆在一起,直到雌鸟开始孵卵。营巢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发达、或有小块沼泽湿地和有灌木覆盖的潮湿悬岩边上筑巢。通常置巢于灌木或树桩下和倒木下。也常置巢于草丛中。巢由雌鸟建造。通常利用小灌木旁的枯枝落叶作巢基,扒成一圆形小坑,然后铺垫以干草和树叶即成。巢的直径大小为15厘米左右,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为3枚和5枚,甚至有多至6枚的。卵的形状为梨形和卵圆形,颜色为赭色或暗沙粉红色,被有锈色或暗棕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2-44×31-34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23土1天。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