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趣闻 动物 褐马鸡

褐马鸡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仅分布于中国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山西西北部宁武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国特产鸟类。褐马鸡体高约60厘米,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
中文学名
褐马鸡
拉丁学名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鸡形目
雉科
马鸡属
褐马鸡
分布区域
中国
目录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分布范围

褐马鸡仅分布于中国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山西西北部宁武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国特产鸟类。

形态及特征

褐马鸡头顶羽毛呈绒状,黑褐色,颈亦为黑褐色,枕后有一不甚明显的白色狭带,额基白色而具黑端,鼻孔后缘、耳羽白色。耳羽成束状,并向后延长和突出于头颈之上,形状像一对角;头侧裸出,赤红色,满布以细小的疣状突;上背、两肩棕褐色,并具光彩,羽端分散呈发状;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银白色,尾羽末端黑而具金属紫蓝色光泽。最外侧两对尾羽羽片完整而不分散,向内的7对外翈羽支均分散如发,形长而稍曲,内翈和羽端仍完整不分散;中央两对内外翈羽支几完全分散如发,仅羽端有一小块完整,状如匙状。此2对中央尾羽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其羽支和羽端均下垂,状如马尾,覆盖在整个尾上。两翅表面棕褐色,飞羽稍淡,且具浓棕褐色羽干纹。颏、喉白色,前颈浓棕褐色,往后逐渐转淡,至尾下覆羽为棕灰色。

虹膜橙黄色至红褐色,嘴粉红色,脚、趾珊瑚红色,爪角色。雄鸟跗蹠具距。

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像对白犄角,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泛着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因而有得名“角鸡”。

生活习性

习性

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产的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主要在地面活动,尤其喜欢林间空地或林缘草地。晚上栖息于松树或桦树上,每日活动多数时间均用于觅食,仅中午休息和进行‘沙浴’,通常活动场所和栖息地较为固定。天亮下树后,常沿固定的路线,成不整齐的纵队向觅食地进发。受惊后则往山上奔跑,即至到达岭脊高处,才又振翅飞起,然后滑翔至山谷或对面山坡上。

食性

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所吃植物种类多达80多种,动物性食物18种,其中主要食物为沙棘、莎草、龙胆、灰栒子、野蒜、柴胡、车前、黄刺玫、刺李、大花韭、野豌豆、远志、米口袋、蒲公英、堇菜、柳、野首蓿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栖息前。中午多在林下灌丛中体息或沙浴,也有在树上伏枝休息的。通常成松散的集群觅食,或边走边用嘴在地上刨食或啄食,也啄食或跳跃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浆果或昆虫,有时也上到树的低枝上啄食。

繁殖方式

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

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

通常营巢于海拔1800-2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巢多置于林下地面灌丛间、枯枝堆或倒木下,也有在岩石脚下或树椿旁边营巢的。巢甚简陋,主要是利用地面凹处,内垫以草叶、树叶、草茎和羽毛即成,巢呈碗状或长盘状,大小为28.6(23-33)厘米×32.7(28-40)厘米,深9.9(8-14)厘米。领域性极强,通常每对占领一个山坡,雄鸟全力保卫的领域面积通常为0.7-1.3公顷,对入侵的同种个体,雄鸟奋力驱赶,有时甚至殴斗,直至将入侵者赶走。4月初即有个体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17枚,多为6-9枚,通常间隔1-2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淡赭色、鸭蛋青色或鱼肚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362枚卵的测量为59.9(54.9-63.7)毫米×43.8(42.7-46.8)毫米,重58.8(54.8-63.4)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孵化期26-27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第二天即离巢随亲鸟活动。

价值及其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