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
凉山州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全州总人口约448万人,农民3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20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6.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被誉为“苦荞麦之乡”,凉山苦荞麦被誉为“苦荞极品”。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荞的由来》记载:“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有荞即财富,一度威势大,唯荞子而已。”彝族史诗典籍《勒俄特依》记载着苦荞麦的美丽传说:“相传远古的洪荒弥漫了天地,人间仙境螺髻山(彝语为也俄安哈)只剩下一棵索玛树及彝人先祖阿普居木,就在阿普居木忍饥挨饿、抵抗着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一只金丝雀衔着一枚荞麦粒从遥远处飞来,她掠过层层波涛,经历无数风暴,最后精疲力竭地降落在索玛树上。由于极度的劳累,金丝雀在吐尽最后一滴鲜血和胆汁后,化作美丽的女人兹俄尼拖。阿普居木和美丽的兹俄尼拖将粘满金丝雀鲜血和胆汁的荞粒植入土地,不久,山坡上开满了雪白的荞麦花,结出了苦中散发着清香的苦荞麦。洪水退去后,阿普居木娶了美丽的兹俄尼拖为妻。从此,彝人在荞花满坡、茶歌满天的大凉山上繁衔生息。凉山彝族自治州在1950年前是奴隶社会,以家支统治,文字不全,社会发展缓慢。公元前二世纪凉山彝族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此时开始种植苦荞麦,一首古彝诗这样说道:“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古老的是荞麦”,苦荞麦中有称“额阿母”的品种,彝语“额”是荞麦,“阿母”是母亲,苦荞麦在彝族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作为彝族的民族作物,在彝族的各种节日、婚礼、丧事、祭奠、敬神、驱鬼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反映了主人对神鬼、祖先和亲人的敬意。
凉山苦荞麦含有独特的芦丁成分(即维生素P),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维生素B1、B2及硒等微量元素。《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污秽,作饭食、压丹食毒”和“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百浊、白带,脾积泄泻”等功效,被誉为21世纪人类理想的功能性食物资源,已进入主流市场、主要品牌和主要配方,目前成为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凉山州邛都苦荞麦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市航飞苦荞麦开发中心等十多个骨干优质苦荞麦产品加工企业的高档品牌和大品牌的重要优质主料,全州现有“西部村寨”、“环太”、“邛都”、“安喜”、“航飞”、“彝家山寨”、“红荞地”等著名商标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苦荞麦原粮出口日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凉山州境内以层状地貌发育,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80%,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及宽谷和断陷盆地约占10%。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0%,土壤pH值5.8-7.5,微酸,有机质含量1~4%,碱解氮60~135ppm,速效磷5~25ppm,速效钾在50~170ppm以上,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境内雨量丰富,河流纵横,山地水系发达,除安宁河谷外,多数为山地河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1227~2603小时,年平均气温10.1~19.0℃,日照时数2000~2400小时,日照幅射总量达120~150千卡/平方厘米。≥10℃的年积温4500~5760℃,无霜期202.9~346d,年降水量776~1176mm。特殊的立体气候,使得凉山州在不同的区域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苦荞麦。
三.地域范围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界于四川盆地与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凉山苦荞麦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雷波县、盐源县、木里县、冕宁县、喜德县、越西县16个县市,共计582个乡镇,352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5′00″~103°52′00″,北纬26°03′00″~29°18′00″。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凉山苦荞麦多为三棱型,少有两棱或多棱不规则型。苦荞瘦果卵圆三棱锥状,长6.5~7.4毫米,具3棱脊和3条纵沟,黑、灰白、棕、褐等色,无光泽。齿翅苦荞瘦果三棱锥状,棱翅明显、齿状,长约4毫米,黑、灰、棕、褐等色,粗糙。
(2)内在品质指标:凉山苦荞麦含蛋白质≥8%、淀粉≥45%,特殊的芦丁成分≥0.8%,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和镁、硒等矿物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