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墓后两侧树有18块石碑,镌刻历代凭吊诗文,均系当代书法家的墨迹,书体各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墓区遍植松柏花木,庄严肃穆,游人至此,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慨苍凉,异代同悲之感。
“十八先生祠”建于墓后,地势较墓区略高,石级层叠而上。“享堂”面对陵墓,歇山顶28柱石木结构,两厢配殿为16柱硬山顶石木结构,堂殿均以浮雕石礅作柱础,配以卷棚式回廊、刻花门窗,细磨石板镶嵌地面,翘檐飞斜,雕梁画栋,凝重古雅。
享堂内原设置十八先生栗主牌位,现改悬20幅“明十八先生之狱”绘画,系贵州国画家黄天虎所绘,配有文字,以便游人观赏并了解史事。
东、西厢配殿为硬山顶,正殿为歇山顶。墓区陈列有出土后经修复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
享堂之后有”忠泉”一方。江之春《安龙纪事》载:十八先生殉难之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连叹息”。据传,当时天色突变,风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涌出,百姓说是天公流泪,因此,将此泉名为“忠泉”。忠泉水清冽甘甜,细流涓涓,从石罅中流出,池水澄碧如镜,上有石桥横跨。泉口石壁镌刻“忠泉”二字。泉后紧傍山岩,岩下即“多节亭”;亭后石壁中央,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兴义府知府余云焕补刻的“十八先生成仁处”大字。亭右岸畔有粉墙青瓦长方形建筑,形似小船,名“虚舟”;
两边石壁上,有李烈钧、居正、王伯群、吴鼎昌、任可澄等题刻。明十八先生墓现已列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5年(1916年),南笼县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壮观瞻。1937年,县长张曾复呈请拨款修墓、祠,中央行政院、贵州省政府允准拨款修复,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为公祭日。蒋介石题“碧血千秋”,居正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王伯群题“浩气长存”,李烈钧题“瀛州神境”,吴鼎昌题“重如泰山”,任可澄题“藏碧辉岩”,胡刚题“浩气长存”,刘时范题“天地正气”,均刻于麓石壁。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府张重修墓,其于张之洞撰(《十八先生文)》刻石列于墓左。张镁兴义府试院右侧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轩敞,有祠门、敬业堂、流芳亭、怀清亭、享堂、正祠、多节亭、净香池等,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诸多建筑造型各异,工艺精湛,与府试院诸建筑浑然一体。祠内诗文楹联众多,不少出于名家之手,如洪亮吉、叶酉、舒位、赵翼等人,语义深刻,书法精湛。张之洞代父作<十《先生祠堂记)刻》勒碑。但咸同时这些东西均毁于兵火。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将十八先生祠复建于墓后山麓,在墓区修建亭榭、池塘,种植花草树木,余云焕补刻“十八先生成仁处”大字于墓后石壁。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府李祖章修墓,增建“虚舟”、“多节亭”。
解放后,省、县人民政府对保护这一古迹分重视,迭次拨款维修祠、墓,1964年,省政府将它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87年总计拨款20多万元。将祠墓全面修复,对外开放。
历史
公元1644年
1646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安龙一住四年,可是义军将领孙可望图谋不轨,将吴贞毓、张禄福等18位大臣杀害、后李定国率师击败孙可望,永历帝下诏为18位大臣建庙立碑,追赠谥号。安龙天榜山麓,至今保存有南明王朝遗迹“十八先生墓”。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扼杀李自成起义军建立的政权,明朝江诸王曾先后建立起4个政权,以图恢复明室,又相继被清军所灭。1646年,一批明朝遗臣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广东肇庆,次年改元永历。永历政权建立后,调动南方各省明军抗击清兵南下,但在清军强大攻势下,颠沛流离,亡命于粤、桂、湘、黔四省。
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牺牲后,遗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部将统领,并确立联明抗清大计方针。1652年2月,孙可望遣兵迎永历帝入居安龙。李定国率师东进,与清军浴血奋战,军威大振,迫使清廷曾打算与之议和。随着抗清斗争的节节胜昝,孙可望逐渐滋长称帝之心,后挟永历朝廷以自重。永历帝如坐危城,欲召李定国统兵入卫,于是与朝臣合谋,不料谋泄,孙可望遣将至安龙问罪,将18名朝臣下狱、杀害,史称“十八先生之狱”。这一史事,《明史》、《清史稿》和《永历实录》、《安龙纪事》等历史著作均有记载。
陈翰南明内阁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人殉难后,其家属及安龙百姓将他们合葬于城内西北隅天榜山下。
永历十年
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正月,李定国由广西至安龙为十八人垒墓,建庙于马场。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朱由榔移居昆明,遣使赴安龙为十八人树碑(此碑于1980年修墓时始出土)。碑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宇,由朱由榔亲题。至此“十八先生”之称便流传下来。十八人的姓名、职官及死难事,系由通政使尹三聘题写。清康熙以后,曾有不少名人学士为之立碑修基,赋诗作文撰对。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始建十八先生专祠。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张镁重修十八先生墓、祠。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
清康熙中
南笼厅通判曾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载十八人姓名、殉难始末及诸臣绝命诗于后。乾隆初,朝廷为吴贞毓等赐祭,守土官将《明史·吴贞毓传》刻于碑石。于“享堂”中增设十八殉难朝臣粟主;配殿中附祀古其品、李如月、林青阳三位明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贵州学使洪亮吉、南笼府知府曹廷奎修墓,沈“?”(此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鼎”)撰记立碑。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兴义府知府陈熙“?”(此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衤”、右边“甫”)修墓。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知府朱著诗二首,刻石列于墓右。
大学士吴贞毓、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圪昌、李开元、吏部都给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绩、武安侯郑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颀、朱议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中书任斗墟、易士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等十八人。
明末以来,著录十八先生死难一事的史书和野史笔记甚多,如《明史》、《清史稿》、《贵州通志》、《兴义府志》、之春(《龙纪事)》屈大钧(《龙逸史)》王夫之<《历实录)》查继佐<《季南略)》;许多文人学士写下了无数凭吊诗文。这一古迹自修复开放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南明史专家学者及游人,已先后接待过10多个国家的外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