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旅游 龙广观音洞遗址

龙广观音洞遗址

龙光观音洞位于贵州黔西南东峰林,义龙新区东部的龙广镇,属义龙新区城市次核心区,距兴义市区32公里。观音洞地处槽谷型盆地中的一个溶蚀残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宽约20米,斜深约15米,南向,高出盆地约20米,西侧有一穿洞,高8米,宽5米多,向里斜伸5米处有一天窗,20米处有地下水渗露,整个洞穴通风向阳,干湿适度,适宜远古人类栖息生存。龙广观音洞是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龙广镇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龙广镇
目录

历史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安龙县龙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月,安龙县人民政府在观音洞立有青石刻碑载文,并指定专人守护,保护观音洞遗址。据贵州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现场挖掘发现,出土的遗物有石制品、骨器、动物化石、动物骨片和用火遗迹,从而认定龙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的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多年时期,就有古人类在观音洞生活。

景观风貌

观音洞地处槽谷型盆地中的一个溶蚀残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宽约20米,斜深约15米,南向,高出盆地约20米,西侧有一穿洞,高8米,宽5米多,向里斜伸5米处有一天窗,20米处有地下水渗露,整个洞穴通风向阳,干湿适度,适宜远古人类栖息生存。

遗址堆积平面略呈三角形,近棕色,面积约200M2,厚3米多。初分为9层:表层为石灰华钙板覆盖,第7、9层为灰烬,厚度分别为10至30厘米,也除表层外,各层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化遗物。出土遗物有石制品400余件,骨器7件,动物化石10多种,并有大量动物骨片和用火遗迹。用火遗迹有灰烬、烧骨和炭屑。大量的灰烬遗存,证明当时人类不但会用火,也会保留火种;而螺壳化石数量之多,在贵州同期遗址中为罕见,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观音洞的人类,在进行狩猎与采集的同时,也向水域捕食。观音洞文化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多年。

文化习俗

根据很多布依族老人和居住在观音洞附近平广寨子的汉族老人的说法,观音洞原称为先人洞,位于今龙广镇板拉村磨雍寨子南边与平广寨子北边交界处的小山坡上,此山名“坡硙”。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坡硙”的山洞里有“俫子”(又称俫人)居住。后来,这些“俫人”渐渐出洞下山,寻找平坝地带,依山傍水修房造屋,“俫人”开荒除草,耕地造田,种植庄稼,由住山洞的野人生活进步到居房屋有耕种食熟物的人类生活,同时成了龙广地方的土著人,人们称为“老户”,又称“拜饶”,实际是龙广布依族的先民。

又过了若干年,这些“拜饶”不忘先人们创业的艰辛,每逢当年阴历七月间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大家带上过“七月半”的三角粽(用竹叶包的糯米粽子)、糍粑、火酒、野鸡肉和香纸,携儿带女,扶老唤幼,到“坡硙石梁”集会游玩。人们首先在洞门口点香烧纸祭祀,然后在洞里乘凉唠嗑,妇女吃粽子和糍粑,男人啃着鸡腿下酒,缅怀先人。当地人称为赶先人洞。这样,赶先人洞就成了龙广四十八寨布依族人民的传统风俗。

赶先人洞,在明末清初很是闹热。据说,不光龙广人赶,还有邻近洒雨一带的苗族和广西的壮族等都有人来赶。后来,到清朝咸同年间,龙广发生红、白族斗争,龙广四十八寨布依族人民遭残酷镇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人民无以安宁,地方统治者认为赶先人洞会“密谋造反”,横加禁止和限制,并开始对少数民族凌辱,因此,在晚清和民国初年,人们不再赶先人洞。解放初期,一些汉族的道士先生在洞里供了观音,每逢阴历正月、三月就到洞里诵经,人们又把“先人洞”喊成为“观音洞”。

近年来,由于民族政策的开放,龙广又赶起先人洞来了,龙广四十八寨布依族每年七月间赶先人洞,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民族传统节日,希望人民政府给予支持和引导,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良好的作用。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