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葛镜桥是明代人葛镜倾尽家财、耗时三十年时间所建。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设计绝妙。
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宦游归里,以积善为怀,因见麻哈江驿道之交通常常被洪水所困,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初建于麻哈江上游马丫河,未成桥塌,称“上倒桥”;再建于江下游鸭爪坝,历经数载方建成,仍被水圮,称“下倒桥”。至今,两座“倒桥”遗址尚存。
葛镜建桥,屡建屡败毁,知情者,无不视麻哈江为天险,非人力所能成就,劝葛镜别再白耗精力。然而葛镜造桥的决心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为了使桥能顺利建成,他斋戒数日,率妻子刑牲酾酒于麻哈江上,并作誓词以明其志:“桥之不成,有如此水”。其言之悲壮,“有如包胥之入秦庭,庆卿之离易水”;其衣履穿破,形容枯槁的样子,使曾参加过两次建桥的工匠和百姓们感动流涕。
随后,葛镜竭诚尽力,罄尽家资,再次募工造桥。同时,他吸取前两次造桥的经验,重新踏勘选择造桥的位置,“乃于岞鄂沓障,拔地插天之处,募工凿其麓。崆峒之石,悉展为平陆,东西岸开约五六丈,垒趾于渊,为蹲鸱雁齿,屹然亘虹于江上”。工程之艰巨,颇为罕见。建桥所用料石,“石皆如墼,方不及尺,层累而上,大石横空,悬构酾水,其高百尺,有如神工。桥上行者,俯见深渊迅流,目眩神摇,匪为大德,亦伟观也”。时云贵总督张鹤鸣撰《葛镜桥碑记》立于桥头,赞葛镜“前后三十年功始成此,其从容乐善,不吝不倦,岂世俗人所能企及万一者。予嘉镜之行,怜镜之死,又喜其桥成,而死得敉宁也”。
葛境在三毁三建中吸取了经验,铸就了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座宏伟桥梁。
传说
葛镜桥又称“豆腐桥”,其中有个神秘的传说:麻哈江为明代京滇古驿道必经之地,两岸绝避千尺,江水汹涌,每当春夏便洪水暴涨,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以积善为怀,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起初葛镜两次建桥失败。仙人张三丰外出云游到此处得知葛镜两次造桥未成,于是托梦给葛镜,说要在江岸石壁上写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脚,并要在鸡叫之前,让福泉城每户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哈江边,桥才能建成。葛镜顿时领悟。最终张三丰利用法术将豆腐点化成石料,帮助葛镜在洪水到来之前成功建桥。为此葛镜桥又称“豆腐桥”。
听过这神秘的传说后,我们再来看葛镜桥的桥下,一蓬古藤飘然垂下,犹如一张硕大的垂帘,呈半月形直落水面。江面,江水汹涌,波光涟涟。这样,古桥、古藤与流水相映生辉,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桥上,两端石块铺成的古驿道直冲云霄。桥面中间有一行光亮的石块,两侧的石缝长满短草。桥栏则杂草掩映,古藤缠绕。这一切宛如一幅天然的古画。
古桥价值
茅以升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记载:“十六世纪贵州平越葛镜,历时三十年建成了葛镜桥,不但悉罄家资,在经济上独立成桥,同时二毁三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完成了桥的技术上的改革”。“葛镜桥全长51.44米,3孔,大拱高9.61米,桥面宽8.5米,高约30米,三孔跨径分别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别为9.61米、7.9米和5.02米。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1941年,茅以升组织交大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测算了此桥结构,得出结论:葛镜桥各孔静重和对称活载,10吨重型汽车通过完全安全。由此可见,深藏大山深处的葛镜桥,堪称中国古代名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