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吉如拉康

2001年6月25日,吉如拉康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吐蕃王朝赤德祖赞时期始建的古寺。全名“扎玛尔吉如拉康”。拉康,系藏语“佛殿”音译。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境内。坐西朝东。宽32.4米,进深30.4米,面积982平方米。吉如拉康规模不大,但其遗留下的建筑、雕刻、泥塑、壁画等非常丰富,对研究西藏历史、宗教、建筑、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门票参考
免费
所在地/隶属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县结巴乡桑嘎村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五批(唐至清)
所在地/隶属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县结巴乡桑嘎村
目录

建筑

寺院建筑分五个时期建造,第一期建筑为释迦牟尼佛堂及其转经回廊,始建于吐蕃早、中期;第二期建筑为那姆拉康,始建于8世纪上半叶;第三期建筑为嘎登曲工拉康,始建于11世纪;第四期建筑为寺院廊房、集会堂、转经廊及其僧房,始建于16~17世纪;第五期建筑为三个拉康、两个集会堂和经廊、僧舍,系1957年扩建后形成的小建筑群。寺院布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为寺院主体,由释迦牟尼佛堂、集会堂及转经回廊等组成;北侧建筑主要有纳拉康、嘎登曲工拉康等。

①释迦牟尼佛堂

寺院主体建筑。位于寺院最南部,属藏式密梁平顶结构,宽8.8米,进深7.65米,高6.5米,面积67平方米。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侧分立八大弟子、南北力士及供养人夫妇。

②转经回廊

围绕在佛殿南、北、西三面,东侧为回廊进、出口,与佛堂大门位置平齐。回廊建筑大部分在晚期扩建修葺时拆除,今仅存南侧东端一段。释迦牟尼佛堂建筑与经廊建筑的结合错落有致,纵横高下都体现出既均衡对称又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相对较低的转经回廊拱卫高大的佛堂,又是一种很稳固的结构形式,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建筑设计水平。

③那姆拉康

寺院最早建筑。面阔、进深均3间,1957年扩修重建,室内长6.76米,宽4.5米,其后保留有部分夯筑土墙,为纳拉康最初建筑墙体残余部分。

④嘎登曲工拉康

寺院早期建筑。位于纳拉康北侧。藏传佛教后弘期僧人阿底峡传教时曾暂居于此。拉康东西宽2.6米,南北长约3米,内壁有早期壁画,正中为阿底峡,两侧分别是阿底峡两大弟子仲敦巴和欧若白西若。

⑤集会堂

位于释迦牟尼佛堂前,宽8.26米,进深6.82米。集会堂四壁满绘壁画,壁画内容均为宁玛派题材,其西壁南侧主绘夏迦多巴佛,北侧绘门喀拉大像,南壁中部绘莲花生大师像,北壁中部绘多吉扎会增钦布活佛大像,东壁和南北壁中部则依次绘有四护法神像。

塑像、线刻艺术

释迦牟尼佛堂共有13尊塑像,全部为泥塑彩绘。主尊塑像释迦牟尼,余为八大弟子、二力士及供养人夫妇。释迦牟尼佛像位于佛堂后部正中佛坛上,坛座高1.18米,下部为须弥座,上部为仰覆莲瓣。须弥座原普遍覆一层彩绘,现已剥落。佛像通高3.2米,着袈裟,结跏趺坐,基本保存完好。八大弟子和二力士塑像分立于主尊前边两侧。10尊立像因形体高大,身后都有固定木楔。主尊对面门南一侧是菩萨装供养人夫妇立像。弟子和供养人10尊造像造型生动,比例匀称,一般高3米。八大弟子塑像中,以右列上首弟子形象最为完整。现存塑像除释迦牟尼佛像保存完好外,余皆有不同程度残缺。佛堂塑像的始塑年代大体与释迦牟尼佛堂建筑同时或稍晚。塑像风格古朴典雅,服饰衣褶线条简洁有力,多为隋唐时期所流行。这些塑像的彩绘是该寺最后一任翁则旺扎任期内重涂。释迦牟尼佛堂建筑构件上有许多珍贵的早期线刻艺术作品,各明柱除雕有生动卷草纹饰外,还刻以宝珠、雄狮、龙、虎等各种图案。

收藏文物

吉如拉康收藏了许多吐蕃时期重要文物,主要有唐卡、贝叶经、手抄经卷等。

唐卡

其中,释迦牟尼佛堂存的一幅唐卡长80厘米,宽23.6厘米。上部正中彩绘观音立像,观音立像下部有一长约17.7厘米小框,内绘一结跏趺坐男性供养人和一合掌跪坐女性供养人像。唐卡背面有梵语对音藏译文字54行又3字。

贝叶经

残长34厘米,宽4厘米,正面、背面各抄有经文5行和10行。唐卡和贝叶经已珍藏在山南地区文物管理部门。

手抄经卷

寺藏手抄经卷数量较多,约十几万页,其中不少属吐蕃时期,字体古朴,纸质较好,也有很多是16世纪遗物,是从吐蕃时期经书中辗转抄写而来。此外,还有桦树皮经叶残片,其字迹皆系墨书,形体古老。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