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文学 从地球到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28章。小说另有续集《环绕月球》。作品于1865年9月14日~10月14日开始连载于《辩论报》,同年10月25日出版单行本,后在1868年7月31出版了第一个插图本,插图由de Montaut绘制,Pannemaker雕刻。小说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版于1903年,译者鲁迅,由日本东京进化社出版,署“美国培仑原著,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该译本据日本井上勤译本转译,井上勤译本则由英译本转译。
中文名
从地球到月球
外文名
De la Terre à la Lune
类型
长篇小说
作者
儒勒·凡尔纳
创作时间
1865年10月25日
资源网址
https://book.qidian.com/info/1010178768
目录

《从地球到月球》(DelaTerreàlaLune)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28章。小说另有续集《环绕月球》。作品于1865年9月14日~10月14日开始连载于《辩论报》(JournaldesDébatspolitiquesetlittéraires),同年10月25日出版单行本,后在1868年7月31出版了第一个插图本,插图由deMontaut绘制,Pannemaker雕刻。

该作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巴比康、米歇尔·阿尔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2月1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小说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版于1903年,译者鲁迅,由日本东京进化社出版,署“美国培仑原著,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该译本据日本井上勤译本转译,井上勤译本则由英译本转译。

内容简介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

巴比康、米歇尔·阿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一八XX年十二月一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二千八百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这三位冒险家的命运如何呢?据剑桥天文台的观测,只有两种可能,月球的引力征服了这颗炮弹,三位旅行家最后到达目的地;另一种可能是炮弹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永远环绕月球运行。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第十五章 铸炮节

第二章 巴比康主席的报告第十六章 哥伦比亚炮

第三章 巴比康的报告所产生的效果第十七章 一封电报

第四章 剑桥天文台的回信第十八章 阿特兰塔号上的乘客

第五章 月球的故事第十九章 大会

第六章 在美国不可能不知道的和不允许相信的东西第二十章 攻和守

第七章 炮弹的赞歌第二十一章 法国人怎样排难解纷

第八章 大炮的历史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一位新公民

第九章 火药问题第二十三章 “炮弹车厢”

第十章 二千五百万朋友和一个敌人第二十四章 落基山的望远镜

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准备

第十二章 世界的各个角落第二十六章 “开炮!”

第十三章 乱石岗第二十七章 阴霾

第十四章 丁字镐和泥刀第二十八章 新星

创作背景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内战,即历史上有名的美国南北战争。这是一场反对奴隶制的战争,凡尔纳密切地关注着它。凡尔纳的老朋友赫泽尔也是一样,他及他周围的自由党人衷心祝愿北美联邦政府的拥护者取得胜利,林肯能获得全美政权。赫泽尔认为北部军队是反对奴隶制思想的捍卫者,而且在力量对比上占绝对优势。

4年之后,1865年4月,林肯和他的北方军队取得了胜利,以南部联军统帅罗伯特·李投降而结束,美国人民获得了自由。赫泽尔、凡尔纳及其周围的朋友为此还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因为考虑到战争结束之后,那些闲置武器的处理问题,凡尔纳听到一个朋友的建议,写出了关于大炮送人上月球的故事《从地球到月球》。

人物介绍

巴比康

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毅力、大胆和冷静。他提出和月球建立直接联系的设想,并对有关问题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把关于月球的各种荒诞离奇幻想和传说抛开,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去对待试验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他随接与剑桥天文台联系,请教有关月球的各种问题;亲自制定大炮的尺寸、炮弹的规格、发射的地点等。为了解决载人炮弹的坐力问题,他竟然忘记了与敌手的决斗,独自在密林中计算了几个小时。最后,为了真切地探求月球的全部秘密,他和尼却尔船长化敌为友,一同走进炮弹,“勇敢地把自己射向太空,拿自己的生命去做当代最不可思议的实验。”巴比康足不折不挠、无私无畏地献身科学的典型形象。

梅斯顿

与巴比康的严谨认真、冷静大胆相比,大炮俱乐部的秘书梅斯顿的形象更富有美国人的自由洒脱、随心所欲的气质。这位脑壳用古塔波胶做成,手用铁钩子代替的残废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一心想发动战争,从而有机会试验他新发明的大炮。每当有人说到战争,他都急不可待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出心里话,极喜欢与人争辩。但对于向月球发射炮弹这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他和巴比康一样充满了热情和干劲:在试验空心炮弹的坐力时,他要求坐进去;后来为了证实人在大炮弹里能够造出氧气,他勇敢地把自已关了进去,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度过了8天。他是热情而自由的实干家形象。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具有严肃的科学性和很强的预见性,属于科幻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如果作者让那颗巨大的炮弹落到月球上,他势必需要在作品中说明月球的种种奥秘,描写那三个勇士在月球上的行动,以及他们如何生存、怎样设法和地球联系、怎样返回地球,等等。但在当时,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硬要想象,便只能离开科学性基础,作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幻想,编造出荒诞离奇的古怪故事,而这样做就违背了凡尔纳的创作原则和科学精神,这不是他的初衷。

作品为人类最终征服月球、拓展生活天地提供了天才的设想和作者以大胆奇特而又合乎逻辑的科学构想为主线,同时展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情节。最有代表性的是巴比康主席与尼却尔船长的关系。这两位杰出的科学家由于研究相互对立的科学内容而成了仇人,但最终在人类向宇宙的挑战中化敌为友,一同冲向茫茫的太空,用他们的生命完成了这次试验。

凡尔纳的小说里是个虚构的世界,即便他的一些设想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还存在着各种各样被忽略的漏洞,比如在炮弹的车厢内各种物体应该保持着原有的姿态,水也不会从倾斜的瓶子中流出来,从手中掉出来的东西还悬着空中。然而正因为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吸引了无数读者不断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艺术特色

《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关在家里用大脑臆想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虽然凡尔纳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虽然凡尔纳没有像他笔下的主人公那样乘坐炮弹遨游太空,但关在家里埋头创作的他其实是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学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的。他幻想的探险也是经过他缜密思考和仔细推敲的,绝不是信手拈来、胡编乱造。

凡尔纳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已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也正是通过他们,凡尔纳才得以关在家里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奇幻的探险;凡尔纳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用智慧和勇敢创立了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的小说世界,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

此外,作品中还有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从而为这部科学幻想小说增添了新的魅力。比如,巴比康主席的报告引起美国人的兴奋和激动,“恰巧在这个时候,月亮仿佛知道这种激动跟自已有关系似的,它庄严、从容地照射着,明亮的月光掩盖了月亮周围的星火。所有的美国人郝望着灿烂的月盘。有的人向它招手,有的人用最温柔的名字呼唤它,这几个人用目光打量着它,另外的几个用拳头威胁着它……”又比如在介绍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时,作者写道:“相反的,金色的福蓓(指月亮)比较平易动人,她让人称心如意地欣赏她那朴实无华的风韵,她没有野心,光线柔和,不过有时候大着胆子,把她的哥哥——满面春风的阿波罗(指太阳)给遮起来,可是他从来不遮住她。”如此等等,都表现出作者杰出的文学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凡尔纳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不足

凡尔纳的想象力确实给了后人极大启发,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篇小说在科学方面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无疑是炮弹飞船的可行性。后世的物理学家证明,发射炮弹要达到如此速度,炮膛的长度要超过20km。而且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炮弹在一瞬间达到如此大的速度,尽管小说家设计了减震装置,乘员也会当场身亡。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认识。小说中认为月球上是有空气的,甚至可能有生物。只是空气比地球稍稀薄一些而已,和高山的情况相似。

另外,他还认为地球有另一颗卫星——一颗小小的火流星。正是它影响了飞船的轨道,使得它没有飞上月球,也使得乘员们幸运回到地球。

作品影响

《从地球到月球》是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沿袭了作家一贯的作风。小说中有许多幻想启发了科技发明的进步,如何以载人的炮弹使人联想到后来的宇宙飞船,这一点在科幻小说界是独一无二的。

在凡尔纳之后,有一位是俄国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在预言人类征服太空方面大胆构思,以燃料为动力的火箭成为宇航的工具,比凡尔纳的用哥伦比亚大炮发射弹壳飞船有了进一步的可行性。其次,凡尔纳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例如,阿波罗登月。《科幻世界》对此进行了比较:

凡尔纳月球炮弹与阿波罗登月对照表

项目

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

阿波罗登月

宇航员人数

航速

36000英尺/秒

35533英尺/秒

航时

97小时13分20秒

103小时30分

降落地点

相差十几公里

发射点

同为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

这部小说出版后,立即风行全世界。许多人出于担心这些宇航员的安危,要求反而那另作续篇。凡尔纳本意不准备写作续篇,但由于读者的强烈要求,他只好写了一个篇幅不长的续作。1870年凡尔纳发表了小说的续集《环绕月球》。

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鲁迅:这部科学幻想小说“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JulesGabriel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发售,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始从事写作。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为凡尔纳三部曲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等。1905年3月24日,凡尔纳于亚眠逝世。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