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员,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开展了“人体细胞与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克隆”来源的胚胎干细胞系,实现了发育生物学及治疗性克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获得国际专利两项;在国际上首次使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功制备抗骨髓瘤疫苗获得成功,为“工厂化”制备肿瘤疫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抗氧化的新药理作用。上述研究填补了国内及国际学科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以来分别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并获第七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和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次。
何志旭,男,1967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贵阳医学院副院长、组织工程及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级访问学者,美国血液病学会会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新加坡生物医学学会会员,2003年以来分别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贴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荣誉称号,第七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评审委员,卫生部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中华儿科学会全国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2006年度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候选人。担任国内3个核心学术期刊编委及2个省级学术期刊副主编及编委。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Blood》(SCI收录,影响因子10.0)、《CellResearch》(SCI收录,影响因子2.5)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及学术专著4部。
一、科研上突出业绩及学术水平
先后参与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攻关项目“人体细胞治疗性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国家863攻关项目“胚胎干细胞来源的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的开发”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研课题18项,累计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其主要学术贡献为:
(1)2000-2002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973”项目子课题的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胚胎干细胞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该细胞系的国家,为体外构建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再生医学”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该研究成果已在《中华医学杂志》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temCell&CellularTherapy》上发表,同时申请了相关专利。
(2)2002年5月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与“973”干细胞项目南方中心首席科学家盛慧珍教授合作,在国际上成功地进行了人与兔之间的体细胞克隆,并建立了胚胎干细胞系,在发育生物学和治疗性克隆研究上获得了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Research》上发表,并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424,711;425,11March,2004)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泰晤士报》等著名新闻媒体均对该研究的意义发表了大篇幅的文章进行介绍。英国伦敦皇家医学研究所的细胞生物学家RobinLovell及美国哈佛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DougMelton等生命科学界权威人士对该研究成果盛赞不已,认为这是新世纪生命科学界最杰出的研究成果。目前我们已对该技术申请了2项国际专利。
(3)参与国家863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稳定和简便的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技术方法和安全监测系统,并使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功能获得成功,为体外“工厂化”生产造血干细胞打下了基础。这是胚胎干细胞应用科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已在第45届美国血液病学术大会(2003年)上进行了交流,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Blood》(2003年11月)上发表。
(4)在国际上首次使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的树突状细胞成功制备骨髓瘤疫苗,并获得良好的抗肿瘤生物学活性,为大规模制备功能正常的抗肿瘤疫苗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该研究在2005年全国实验血液学大会上进行了报道,被同行评价为具有极高市场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的技术,论文即将发表在《Stemcell》上。
(5)在国内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目的细胞的技术体系,使用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获得表皮干细胞、肝细胞,以及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等,为细胞及组织替代疗法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该技术已部分在省内外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并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6)在脐血移植实验及临床研究上获得了部分突破,开展了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归巢、脐血与特异性T淋巴些细胞、NK细胞联合移植、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工作。2004年在我院开展了国内首例“双份脐血移植治疗再障-PNH综合征”的技术,实现了该疾病治疗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由于干细胞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科学意义重大。而我们上述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因此,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世界上最权威的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以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杂志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科技报》、《健康报》、《香港大公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从2002年以来对我们的研究和成果作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及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栏目对我本人的研究作了半小时的采访报道。在社会各界及人民大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推动我国干细胞和相关领域的开发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除干细胞研究外,还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小剂量阿司匹林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发现了阿司匹林新的药理作用,在成果鉴定时被我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胡亚美教授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2003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1995年在我国内率先开展了“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揭示了IVIG治疗该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IVIG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参考剂量。该研究目前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对于控制病情、减轻炎症反应,特别是预防因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扩张性心肌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实现了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学上的重大突破。该治疗技术及其理论已被写入2004年发行的第6版《儿科学》教科书(本科专业)及其它学术专著。
二、教学工作成绩
(1)1990年~1994年在贵阳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从事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所讲授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被评为“优质课程”,1993年获得院级“青年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开始承担了WHO“卫IV项目”的教学工作。
(2)1994年~200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承担了儿科学本科生及进修医生实习教学指导任务。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缺铁性贫血基础与临床》、《现代小儿血液病学》等教材,并参与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小儿血液病的诊治进展》的教学工作。
(3)2000年~2002年在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间,直接参与指导了2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实验教学工作。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论文。2001年10月承担了中山医科大学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脐血移植学习班”的教学任务,培训学员110人。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小儿内科学》。
(4)2003年开始担任贵阳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和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培养了1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毕业的3名研究生的毕业课题均被评为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年主持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干细胞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2004-02-08-005国)。2005年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现代临床肿瘤学》,本人承担“儿童肿瘤学”的全部编写任务(10万字),2006年受教育部邀请参编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学》的编写任务。
三、临床医疗工作成绩
(1)1990年~1994年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先后担任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工作。参与建立了省内首个儿科ICU病房,开展了一系列重症救治新技术;参与了全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网,在省内独家开展了小儿白血病的规范化疗技术,5年生成率达到60%以上,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内较早使用“胎肝”疗法辅助白血病的治疗,提高了白血病的治疗率。
(2)1994年~200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掌握了大量小儿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病诊治新技术。先后参与过50余次心导管检查术,能够运用该技术对各类常规及部分复杂心脏和血管疾病进行检查及诊断。同时,对运用心脏介入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积累了较好的工作经验。此外,还重点学习和较熟练掌握了各类小儿血液病的治疗新技术等,在骨髓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方面有所专长。
(3)2000年~2002年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重点学习和掌握了脐血移植以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及各类白血病的适应症、移植技术、各种并发症的处理。开展了“脐血与外周血混合移植”、“双份脐血混合移植”及“骨髓基质细胞与脐血混合移植”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技术。并参与了“造血干细胞”库的建立工作。
(4)2003年7月在贵州开展了国内首例“双份脐血移植治疗重症再生障碍贫血合并PNH综合”的工作,为提高贵州省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04年开始在我院儿科开展局部层流净化技术预防白血病患儿院内感染临床新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化疗合并感染之一难题。2005年首次在国内开展了“自身骨髓干细胞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自身骨髓干细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技术。与香港大学玛丽皇后医院合作开展“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技术。并与省红十字会组建了“中华骨髓库贵州分库”,承担配型实验室的建设任务。
四、其他方面的成绩
2002年9月在全省公开招考高校领导干部中,何志旭教授以理论考试和面试两个第一名的身份脱颖而出,开始担任贵阳医学院副院长,任职以来努力学习管理科学知识,锻炼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分管全院科研工作中,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大胆改革创新,树立了“科研”强校的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使我院的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频出。科研经费翻番,连续三年突破1千万元大关,科研平台建设突飞猛进,科研成果连续几年居于全省前列。为贵阳医学院实现“申博”成功和建设“西南一流”的医科大学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何志旭博士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学术造诣的同时,还十分注意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敬业,谦虚谨慎,团结同志,热爱集体,作风民主,廉洁自律,具有良好的的医德医风。在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优秀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