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阊门

阊门(拼音chāng mén),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 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门票参考
免费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西中市路136号
开放时间
06:00~22:00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西中市路136号
目录

景点景观

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

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都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各省会馆纷列期间。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这样描述阊门:“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明代唐寅的诗作《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阊门也因此成为当时苏州的代名词。明初将苏南人口大规模迁徙至苏北,这些移民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

1860年5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烧毁城外商业区,以巩固城防:“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于是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直到枫桥寒山寺,转眼之间化为灰烬,数十万苏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

时人曾作《姑苏哀》:“清军十万仓皇来,三日城门闭不开。抚军下令烧民屋,城外万户成寒灰。健儿应募尽反颜,弃甲堆积如丘山。”战后,苏州的经济中心地位已经为上海所取代,所以阊门商业区只有小规模的恢复,其地位甚至不及城内的观前街。

实用信息

交通信息

可乘坐公交31路、54路、501路等到“阊门横街”站下车

名称典故

阊门是苏州城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因昌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是昌姓兴旺之地。

历史沿革

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的八门之一。《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称为“破楚门”。战国时,吴属楚,复名阊门。古时阊门楼阁,十分壮丽,诗多咏及。

晋陆机《吴趋行》云:“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北宋时,门上亦有楼三间,甚宏敞。苏舜钦尝题诗于上。《吴郡图经续记》云,此门旧有李阳冰篆额,南宋建炎中(1127—1130)门废。宝祐二年(1254)赵汝历复建。元末重建阊门城楼后,曾题额“金昌门”,而“吴人呼阊门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

元末张士诚据苏,曾添筑月城;清初又增辟水门,修建门楼,题以“气通阊阖”额。解放后因市政建设需要被拆除。阊门一带历来繁华热闹,自隋朝京杭大运河修通后,遂成为江南地区的水路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尤其到明清两代,商贾云集,店肆林立,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据乾隆《苏州府志》和《姑苏繁华图》所绘,阊门筑有瓮城(即月城),陆门西临吊桥,东接阊门内大街(今西中市);水门西临聚龙桥,东接水关桥。今西中市城门口至吊桥间为月城大街,有数十户商店。太平天国战争瓮城被毁后,改建成小月城。民国16年(1927),小月城被拆建成阊门广场。23年为改善交通,又拆去阊门,改建与金门相仿的罗马式城门,25年竣工。改建后的阊门,中门宽9米,高9米,为车行道;两侧门各宽2.5米,高4米,为人行道。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被拆除,钢筋被取走利用,城砖用于砌小高炉。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城墙继续被拆毁。1982年将原城门北到沿河的城墙连土基全部堆平,筑成4路公共汽车站台、盘车道、始发站。现存南侧小拱门的青砖残拱,宽60厘米,有36厘米为装饰浮雕,系12×12厘米凸起正方形角连续图案。青砖上有“顾蔚记之铭”字样,每砖29.5×9.5厘米。城门的门轴为铁制,仍嵌于残拱墙壁内。水门50年代初尚有木栅门,60年代还留有青石拱券,今仅存青石金刚墙。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