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海拔2100—63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地带,不同地区栖息的高度有所变化,但不见于森林及灌木丛中,有较强的耐寒性。
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形态介于绵羊与山羊之间,外貌也确实兼有这两类羊的一些特征。就体形而言,岩羊很象绵羊,不过它的角不盘旋,而近似山羊,但雄兽的下颌又没有胡须,也没有膻味。它的体形中等,体长120—140厘米,尾长13—20厘米,肩高70—90厘米,体重为60—75千克。头部长而狭,耳朵短小。通身均为青灰色,吻部和颜面部为灰白色与黑色相混,胸部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转为明显的黑纹,直达蹄部。腹部和四肢的内侧则呈白色或黄白色。体侧的下缘从腋下开始,经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后肢的前面蹄子上边,有一条明显的黑纹。臀部和尾巴的底部为白色,尾巴背面末端的三分之二为黑色。冬季体毛比夏季长而色淡。雄兽的四肢前缘有黑纹,而雌兽则没有。雄兽和雌兽都有角,但雌兽的角很短,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渐变得尖细,横切面几乎为圆形。雄兽的角的长度为60厘米左右,最高记录为84.4厘米,既不像盘羊那样盘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皱和颗粒,也不象北山羊那样朝后呈弯刀形,而且具横棱,而是先向上,再向两侧分开外展,然后在一半处稍向后弯,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个角的表面都比较光滑,末端尖细,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横棱,横切面为圆形或钝三角形,虽然没有盘羊和北山羊角那样奇特,但也因为特别粗大,显得十分雄伟。
躺卧在草地上时,身体的颜色与草地上的裸露岩石极难分辨,因而有保护作用。虽然经常出现于比较开阔的地方,但其攀登山峦的本领在动物中是无与伦比的。受惊时能在乱石间迅速跳跃,并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逃到山脊上以后,总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再飞奔而逃,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丧生。它有迁移习性,冬季生活在大约海拔2400米处,春夏常栖于海拔3500—6000米之间,冬季和夏季都不下降到林线以下的地方活动。性喜群居,常十多只或几十只在一起活动,有时也可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群体成员的依恋性很强,如果有的成员不幸死亡,其他成员常将死尸围住,不让兀鹫等食腐动物叼走。夏季雄兽有时五六只在一起,爬上最高的顶峰上栖息,到秋季发情期时才下来加入大群中同居。有时,岩羊与北山羊也会在同一处栖息,但不混群,也不发生冲突。
主要以蒿草、苔草、针茅等高山荒漠植物和杜鹃、绣线菊、金露梅等灌木的枝叶为食,取食时间不十分固定,白天常时而取食时而休息。
岩羊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雄兽之间的争偶形式于其他羊类相似,但没有其他羊类激烈。雌兽的怀孕期为5—6个月,6—7月生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10天后就能在岩石上攀登,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8—20年。
岩羊在动物园中比较容易繁殖。交配期在秋末冬初,孕后将公羊分开,以免追逐雌兽导致流产。6、7月产仔。产后2小时身上毛干即可站立活动。如果初产,不善哺乳,可辅助吸乳。幼羔生长较快,3个月后即可断奶。半岁后开始长角,2岁性成熟。
邱明江在青海唐古拉山地对有蹄类作路线统计,岩羊每平方公里有0.17只。在四川石渠和白玉等地,百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可见。估计它们的数量会超过10万只以上(盛和林,1958)。以下为几位作者对部分地区的西藏岩羊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甘肃)3.301只/平方公里,总数为469只/4248平方公里(Zhen,et.al.,1989);阿尔泰自然保护区(新疆)4.5只/平方公里(Gu,et.al.,1990);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2.5只/平方公里,总数为260只/120平方公里(Schaller,et.al.,1987);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0.2只/平方公里,总数为31只/150平方公里(Schaller,et.al.,1987);阿尔金山为50只/391平方公里(Luo,et.al.,1991);阿尔泰山为9.4只/平方公里,总数为307只/312平方公里(Luo,et.al.,1991);阿尔泰山西部0.5-9.2只/平方公里(Gu,et.al.1991)。Luo等1991年估计阿尔泰山西部703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有西藏岩羊357只;谷景和等(1991)估计新疆界内西藏高原北部有8000-10000只;1990年估计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新疆)有10000只。然而,Achuff和Petocz(1988)认为这些估计数据过于乐观。Schaller(1990)认为在西藏羌塘的种群密度比估计的要低得多,因为他在沿该地区的7142km长的距离仅观察到426只西藏岩羊。但可以肯定,西藏岩羊在西藏北部和昆仑山的无人居住区数量比较丰富。在昆仑山、喀拉昆仑和帕米尔交汇处的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数量相对比较丰富(Schaller等,1988)。还没有有关四川岩羊的总数的报道。1986和1988年在青海东南部的玉树和果洛两地的调查表明有144群,共4470只(RenandYu,1990)。1962年,估计青海的四川岩羊总数为120万头,其中26.7万头在东部地区。而1972年调查,青海东部大约有9.2万头,可见种群数量在减少,而且种群常被分割。Harris(1998)就1997年在甘肃西部阿克塞地区的考察报道称:在甘肃阿克塞地区见到42头,在岩羊保护区见到70头。
种群增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普遍的任意猎杀。从1958年到1989年间,每年有10万到20万kg的岩羊肉从青海出口到德国等地。即每年大约有5000到10000只岩羊被杀。该数据还不包括那些被当地猎人捕杀的数量。
2014年12月12日,岩羊在山壁上活动。进入冬季,宁夏贺兰山标志性生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开始有规律地在山脚下活动,寻找水源和食物。近年来,由于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政策,宁夏贺兰山一带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岩羊数量稳中有升,目前分布达到每平方公里14到17只,总量也由封山禁牧前的1万余只增加到现在的2万只以上。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