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狍子

狍子(学名:Capreolus pygargus):体长约1.2米,重约30千克,有着细长颈部及大眼睛,大耳朵。无獠牙,后肢略长于前肢,尾短,雄狍有角,雌狍无角,雄性长角只分三个叉。狍子多栖息在疏林带,多在河谷及缓坡上活动,狍性情胆小,日间多栖于密林中,早晚时分才会在空旷的草场或灌木丛活动。中国东北三省广布它们的踪迹。
中文学名
狍子
拉丁学名
Capreolus pygargus
英文名
Siberian Roe Deer
别称
倭鹿,东方狍,西伯利亚狍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偶蹄目
亚目
反刍亚目
鹿科
亚科
空齿鹿亚科
狍属
狍子
亚种
3亚种
目录

生长与分布

狍子多栖息在疏林带,多在河谷及缓坡上活动(海拔一般不超2400米),狍性情胆小,日间多栖于密林中,早晚时分才会在空旷的草场或灌木丛活动。中国东北三省广布它们的踪迹。

原产地: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狍子选择了向南发展的路线。如今狍子是欧亚大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中型鹿;得益于对山地环境的适应,它们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生存适应性。在中国,狍子广布于中部、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中国多山,狍子一路沿着山地繁衍生息,从东三省开始,沿着大小兴安岭它们一路向南,从北京的燕山进入太行,穿过河北和山西,到达中部的秦岭-大巴山系,随后在横断山系进入了毛冠鹿、水鹿等南方鹿种的范围,最后它们从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到达缅甸北部——这也是狍子分布的最南端了。而在北部它们的分布更为广泛,它们沿着乌拉尔山脉跨越西伯利亚、蒙古和朝鲜,并在新疆地区进入中国,分布于北疆区域。但狍子并没有登上青藏高原,它们仅仅到达了高原的边缘,在若尔盖草原山地海拔约3000-4000米的地带还能看到狍子的踪迹。

形态及特征

狍是一种中小型鹿类,体长0.95-1.35米,肩高0.67-0.78米,尾长仅2-3厘米,体重15-30千克;角短,长仅23厘米左右,角干直,基部粗糙有皱纹,分枝不多于3杈;雄性略大。鼻吻裸出无毛,眼大,有眶下腺,耳短宽而圆,内外均被毛。颈和四肢都较长,后肢略长于前肢,蹄狭长,有敖腺,尾很短,隐于体毛内。雄性具角,角短,仅有三叉,无眉叉,主干离基部约9厘米分出前后二枝,前枝尖向上,后枝再分歧成二小枝,其中一枝尖向上,一枝向后而偏内,角基部有一圈表面粗糙的节突,主干上同样有许多小节突。角在秋季或初冬时会脱落,之后再缓慢重生。

冬毛为均一的灰白色至浅棕色。夏毛红赭色,耳朵黑色,腹毛白色;冬毛黄褐。腿茶色,喉、腹白色;臀有白斑块;幼狍有3纵行白斑点,当体重达11公斤左右时即消失。吻部棕色,鼻端黑色,两颊黄棕色,耳基黄棕色,耳背灰棕色,耳内淡黄而近于白色,耳尖黑色。额、颈和体背为暗棕而稍带棕黄色,下颌淡黄,喉灰棕,腹部淡黄色。四肢外侧沙黄色。内侧较淡。尾淡黄色,臀部有明显的白色块斑。夏毛短而薄。从咀到尾以及四肢的背侧都是纯黄棕色,背中线附近较深,腹面从胸部、鼠蹊部以至四肢内侧均为淡黄色。

生活习性

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和各种青草,小浆果、蘑菇等,一般由母狍及其后代构成家族群,通常3-5只,晨昏活动,以草、蕈、浆果为食,雄狍仲夏才入群。

繁殖方式

一雄一雌,7-8月交配。在繁殖期,雄狍追着雌狍转圈跑,地面出现花环状足迹。妊娠期8个月。临产前,母狍驱散上年生的幼狍,进入密林分娩。幼狍3-6月出生,每胎1-2仔。若一胎产2仔,则出生地点相距10-20米,分别哺乳。出生10日后,母狍带领初生幼狍归群,1.5-2年性成熟。狍受惊时吠叫。在野生环境中,寿命10-12年,最长可达17年。每年11-12月角脱落,2-3月生茸,4-5月角长成。

狍子在繁殖上会延迟着床4-5个月。等到合适的看气候。狍子发情交配多在8-9月,如果冬季太冷,小狍子出生就得往后拖——母狍能够控制这个时间,确保小狍子在6月出生,这个时候正是山区已经开始暖和起来,草长莺飞食物丰沛,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让小狍子长大以面对寒冷的冬季。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