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台湾、浙江、湖北、四川,以及甘肃、陕西、河南的南部广泛栽培。越南、老挝等地。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中国国宝,中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
中国主要产地分布在北纬19度至39度之间,南起海南省,北至陕西省均有种植苎麻的历史,一般划分为长江流域麻区(包括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华南麻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黄河流域麻区(包括陕西、河南等省及山东省的南部)。其中长江流域麻区是中国的主要产麻区,其栽培面积及产量占全国总栽培面积入总产量的90%以上。
亚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茎上部与叶柄均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近开展和贴伏的短糙毛。
叶互生;叶片草质,通常圆卵形或宽卵形,少数卵形,长6-15厘米,宽4-11厘米,顶端骤尖,基部近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牙齿,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毡毛,侧脉约3对;叶柄长2.5-9.5厘米;托叶分生,钻状披针形,长7-11毫米,背面被毛。
圆锥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为雌性,其下的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为雌性,长2-9厘米;雄团伞花序直径1-3毫米,有少数雄花;雌团伞花序直径0.5-2毫米,有多数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狭椭圆形,长约1.5毫米,合生至中部,顶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0.6毫米;退化雌蕊狭倒卵球形,长约0.7毫米,顶端有短柱头。雌花:花被椭圆形,长0.6-1毫米,顶端有2-3小齿,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状倒披针形,长0.8-1.2毫米;柱头丝形,长0.5-0.6毫米。
瘦果近球形,长约0.6毫米,光滑,基部突缩成细柄。花期8-10月。
苎麻生于山谷林边或草坡,海拔200~1700米。
在中国,苎麻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土质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内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种植。若茎高1尺以上降霜,则危害更重。苎麻的宿根年限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头麻约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头麻幼苗5~6寸以上降霜时,将受冻害,生长点枯死,造成分枝,脚麻多,生长不良。茎叶茂盛,根蔸发达,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为宜,低于4.5或高于7.6的,应加以改良。
苎麻原产热带、亚热带,为喜温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不仅影响苎麻开花的迟早,也影响雌雄花的比率。日长8-9小时能促进开花,但多生雌花;日长为14小时时则多生雄花。
苎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25~30℃。低于6℃不能发芽。
地上茎生长的适温为15~32℃。早春气温低于3℃则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温低于零下3~5℃的持续时间长,则地下茎受冻害。叶面积系数可达4~7。由于蒸腾量大,同时营养生长快,需要充足的水分。
地下茎萌发出苗必须气温回升至9℃左右才能开始,6℃以下不能萌发出苗。实生苗不耐低温,温度降至0℃即冻死。地下茎刚发生的幼苗,耐寒性较强,即使遭到0℃的低温也不会冻死,但它的耐寒性随着幼苗的长大而下降。
雨量及其分布是决定苎麻生长好坏和纤维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苎麻要求年雨量在800毫米以上,而且分布均匀。大气相对湿度宜在80%以上。短期干旱影响当季麻产量,长期干旱不但全年减产,还会影响麻蔸发育,引起败蔸。年雨量一般在1300毫米以上,雨量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头麻春雨多,而二、三麻又常遭干旱,故三季麻产量极不平衡。尤其是山区、丘陵区,地下水位低,如果没有灌溉条件,二、三麻的产量则往往低于头麻。
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则光合作用减弱,茎秆软弱,麻皮薄,纤维细胞壁薄,工艺成熟延迟,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高温干旱,也会使麻茎生长受到抑制,纤维细胞壁木质化,降低纤维品质和产量。
苎麻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以土壤含水量20~24%,或相对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85%为宜,少了干旱,多了渍水,对苎麻都不利。湖区要特别注意渍水问题。麻地渍水,苎麻地下部呼吸作用受阻,病菌蔓延,硫化氢和还原性二价铁、锰等有害物质大量产生,以致引起败蔸,导致减产。苎麻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平原、湖区、丘陵区、山区的各种土壤,都可种植苎麻。最适宜的土壤是沙质壤土、粘质壤土和腐植质壤土。湖南农学院苎麻研究所对全省苎麻主产区土壤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物理、化学、矿物学特性等均进行了研究,发现丘陵坡脚、谷地古生代沉积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苎麻产量较高,品质优良。这些土壤的苎麻产量随着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钾素和水溶性硼和锰的含量增加,有利于纤维支数的提高。酸性土壤上纤维支数还随着阳离子交换量、代换性钙离子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土壤的酸碱度对苎麻产量的影响也很大。苎麻在酸性土壤上(pH值4.4),植株生长矮小,分株少,纤维细胞发育缓慢,产量低。在强碱性土壤上(pH值8.0),植株生长也不好,纤维细胞较短,胞壁较厚,产量也低。当土壤酸碱度在pH值6.0~7.0左右时,植株生长健壮,纤维产量高。
苎麻纤维成份是纤维素,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则光全作用减弱,茎秆软弱、麻皮薄、纤维细胞壁薄、工艺成熟延迟、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高温干旱也会使麻株生长受到抑制张细胞木质化,降低张品质和产量。
中国苎麻主产区主要采用嫩梢扦插繁殖技术。其要点是剪取苎麻嫩梢,扦插于营养土中,在合适的条件下,发根生长成小苗,炼苗后即可移栽。
在苎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护麻兜越冬几个方面。其中防冻,使苎麻安全越冬是个关键环节。多年生苎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须保护。冬季降严霜后,地上部冻死,地下茎仍在缓慢生长、孕芽,但地下茎不耐长期的低温,当地温低于3~5℃时,将会受到冻害。麻园冬季培土不但可以防止冻害,而且有利于根和地下茎的生长,为来年头麻的生长奠定基础。切芽繁殖秋季育苗,苗床进行培土加覆盖(稻草或地膜),是有力的防冻越冬措施。三麻纤维成熟期,若温度在17℃以下,对纤维发育不利。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栽麻一次,可多年收益。有些麻区有盛产一、二百年不衰的麻园。根据生产力等方面的表现,可以将苎麻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幼龄期、壮龄期和老龄期。幼龄期一般只有一、二年,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在生长,相对而言,地下部增长更快。
如用传统的分蔸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6倍,而用湖南农学院研究成功的切芽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达800倍以上。这是因为麻蔸具有“砍得愈小,发得愈快”的特点。壮龄期的苎麻,麻蔸丰满,地下茎和根系都很发达,有效株多,植株高大粗壮,生长整齐,产量高。壮龄期的长短受生态环境及栽培技术水平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山区三、四十年,湖区一、二十年。但生态条件适宜、栽培合理的麻园,壮龄期就长得多了。如永顺县、嘉禾县,分别有230年、150年以上的壮龄麻,湖区沅江县的丘陵地区也有80年的壮龄麻。但也有栽麻后三、五年就衰败的麻园。老龄期苎麻,根和地下茎拥挤,弱蔸、缺蔸较多,麻株细弱,出麻率下降,产量低。根据衰老程度和衰老原因的不同,应该采取更新或翻蔸另栽等不同措施。
苎麻一年内收获次数,主要决定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与栽培措施也有关系。如菲律宾一般年收五次,改善肥水管理后,二年可收十三次。中国华南一般年收三、四次,开花在后。种子12月初成熟。每季麻当地上部生长的时候,地下部也相应地生长,但是当地上部生长旺盛时,地下部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变慢。反过来,当地上部生长缓慢时,地下部的生长加快,相对生长率达最高峰。三季麻的相对生长曲线分别在5月下旬左右、7月下旬左右和10月上旬左右出现三个高峰。这是苎麻地下部生长加快和纤维积累较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