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趣闻 动物 马身猪

马身猪

马身猪是我国著名的地方猪种,原产山西省神池、五寨、灵丘等县,是一个古老的优良畜品种。马身猪是在较艰苦的条件下培育而成,具有产仔多,护仔性强,在高寒低营养水平下仍能维持正常繁殖,适应性好,抗病力强的特质。马身猪1984年被录入国家品种志,2000年被列入《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中文学名
马身猪
别称
大马身猪,二马身猪,钵盂猪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偶蹄目
猪科
猪属
分布区域
平原地区,黄河,淮河,海河,神池、五寨、灵丘等县
目录

基本介绍

马身猪分为“大马身猪”(大)、“二马身猪”(中)和“钵盂猪”(小)三型。“大马身猪”原产神池、五寨、灵丘等县,“钵盂猪”原产平原地区和城镇附近,数量很少,“二马身猪”由上述二类型杂交而成。产区黄河、淮河、海河常泛滥成灾,易旱易涝,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作物以麦类、甘薯、玉米、豆类、花生、高粱、谷子等旱作为主。由于地广人稀,闲散土地较多,群众养猪多采用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猪在较艰苦的条件下培育而成。

生长与分布

马身猪的“大马身猪”分布于太原以北的边远山区,“二马身猪”遍布山西省。马身猪是山西省的地方良种,形成历史悠久,由于山西境内山川相间,地形多变,山多川少(山区、丘陵和平川的比例大致是2:2:1),山区、山地和平川的自然经济和生态条件造就了马身猪遗传上的多样性和良好的适应性。按照体格大小和分布的区域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类型:大马身、二马身(中型)和钵盂猪(小型)。大马身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和西北高寒山区,钵盂猪原产于平川地区,二马身由大马身和钵盂猪杂交而成,丘陵山区的数量较多。

形态及特征

关于马身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取得的,主要开展了(1)体型外貌、(2)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3)繁殖性能、(4)肥育性能、(5)胴体性状、(6)抗逆性、(7)杂交利用方面的研究,其种质评价可概述为体质健壮,背腰平直,四肢粗壮,产仔数多,护仔性强,在高寒低营养水平下仍能维持正常繁殖,抗气喘,抗下痢,板花油率高,肉脂品质好。除上述特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马身猪的抗近交,1974年共收集到马身猪28头,其中24头母猪,4头公猪,在保种过程中,既没有考虑各家系等数留种,也没有注意避开近交,因此群体的近交系数是比较大的。但没有出现近交衰退现象。遗憾的是猪群1992年以前的记录已丢失。关于目前群体的近交系数的估计是依据1992年以后的系谱记录的。体型较大,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长直,背腰平直狭窄,臀部倾斜,四肢坚实有力,皮、毛黑色,皮厚,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乳头7~9对。可分为“大马身猪”(大)、“二马身猪”(中)和“钵盂猪”(小)三型。

性成熟早,繁殖力高。马身猪的初情期为158.5日龄,性成熟早。加以适当利用,可以加快世代更替。此

外,初产窝产仔数为11.4l头,经产为13.62头。

适应性好,抗病力强。在中国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外来品种在适应性和抗病力等方面的表现都明显地低于地方品种。实地考察证实,马身猪可以在高寒低营养水平下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时也发现马身猪的疫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外来猪种。

价值及其他

马身猪成年大型公猪平均体重154.50±17.20公斤,体长137.8±4.24厘米,胸围131.33±7.82厘米,体高77.0±2.89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28.82±8.00公斤,136.4±2.08厘米,120.76±4.52厘米,69.54±1.05厘米;成年中型公猪体重121.65±14.37公斤,123.3±6.02厘米,112.67±6.22厘米,75.67±4.33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01.03±5.18公斤,121.06±1.70厘米,113.48±1.36厘米,62.27±0.95厘米。

马身猪分布面广,能适应较粗放的饲养条件,虽生长速度较慢,但胴体瘦肉率较高。

马身猪,一个古老的优良畜品种,一份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曾几何时,它是三晋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是农民换取柴米油盐的资本,更是山西黑猪等著名畜品种培育的摇篮。而今却岌岌可危,被列入我国濒临灭绝的地方良种之一。马身猪是山西省的地方良种,属黄淮海黑猪类型,1984年被录入国家品种志,2000年被列入《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