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伊河海豚

伊河海豚,也叫伊洛瓦底海豚、鳍海豚,间断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主要生活在近海,特别是河口的泥泞、微咸水域,离开海岸的分布距离可远至60公里外的淡水内河。其体长2.1~2.5米,头圆钝,由喷气孔往前的部分成圆形膨大;吻长为吻宽的1.1倍,侧面观颈部较明显;背部暗灰蓝色或近黑色,向腹面渐淡;鳍肢呈三角形,末端尖;各鳍都与背部同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7年的评估中,伊河海豚被列为濒危物种(EN)。
中文学名
伊河海豚
拉丁学名
Orcaella brevirostris
英文名
Irrawaddy dolphin
别称
伊洛瓦底海豚,鳍海豚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兽亚纲
鲸偶蹄目
亚目
齿鲸亚目
海豚科
短吻海豚属
伊河海豚
亚种
无亚种
目录

基本介绍

伊河海豚(学名:Orcaellabrevirostris)体长2.1~2.5米。头圆钝,由喷气孔往前的部分成圆形膨大。喙不明显,口颇大,周围有唇状隆起。吻长为吻宽的1.1倍。眼位于口角后上方。喷气孔略偏于体中线左侧。侧面观颈部较明显。背鳍小,位于体中间偏后。鳍肢呈三角形,末端尖,长度可达体长的1/7。肛门位于体后1/3处。尾干较小。尾鳍大,宽度可达体长的2/7。上颌齿略多,但较下颌齿小,直径约6毫米。背部暗灰蓝色或近黑色,向腹面渐淡。各鳍都与背部同色。

伊河海豚间断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主要生活在近海,特别是河口的泥泞、微咸水域,离开海岸的分布距离可远至60公里外的淡水内河。伊河海豚在潜水前会浮出水面2次。可深潜12分钟去觅食硬骨鱼、头足类、甲壳类动物和鱼卵,捕食期偶尔向鱼群吐水。它们有时会与印太洋驼海豚为伍。

人们对伊河海豚所知甚少,其行踪极易被忽略。云雾状喷气是寻找它们的最佳指标,虽然在某些地区此类喷气十分普遍,但在其大部分的分布范围内并不常见。它们的外表与白鲸相似,所以有时会被归入一角鲸科,但伊河海脉也具有海豚科动物的特征,与逆戟鲸是近亲。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近海区,尤其喜欢河口和三角洲的泥泞微咸水域,可能不会冒险远离近海。有些种群似乎只出现在淡水区,比如吉尔卡湖。

分布范围

间断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热带和亚热带区。

原产地:孟加拉、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形态及特征

伊河海豚体型粗壮,躯体浑圆呈流线型。额隆大,头部钝而浑圆。嘴喙不明显,唇线平直(存在个体差异,唇线会有改变)。颈部灵活,有显著褶皱并稍微凹陷(有个体差异)。胸鳍前缘明显弯曲,有的胸鳍呈现长且宽的刮铲状,有的末端尖锐(有个体差异)。背鳍小,略呈三角形,位于中央稍偏体后方(雄性背鳍通常较雌性大)。尾干狭窄。尾鳍宽大,后缘向内凹;尾鳍中央缺刻明显。

体色从暗蓝灰、中灰到淡蓝色都有(有些个体的体色非常深)。背部呈蓝灰色。腹部的颜色通常会比背部淡。在泥泞的水中,淡色的腹部几乎呈白色。

该种牙齿细尖呈钉状,长约1厘米。上、下颌每侧各有枚牙齿。

大小量度:成体长1.46~2.75米;成体重114~143千克。成年雄性通常大于雌性。初生仔豚长96厘米,重12.3千克。

近种区别:伊河海豚的头、面部特征与白鲸(Delphinapterusleucas)相似,但体色较暗。最常与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混淆,因为两者都有浑圆的钝形头,只是江豚体型小得多,而且没有背鳍。

生活习性

群居性,通常3~6头聚群活动,群成员的社交行为发生在群内和群外,它们也与其它群组混游。伊河海豚侦察时会将头部伸水面环视四周。当它们浮出水面呼吸时,仅露出头顶,这一过程非常短暂。已知吉尔卡湖的伊河海豚会游上河口沙洲,在沙子里翻滚,若受惊扰则退回水中。

伊河海豚游泳缓慢、悠闲。以平稳、缓慢的翻转动作浮升海面。潜水时间约30~60秒,之后经常一连快速呼吸3次;受到惊吓时,能在水中待上12分钟。在多次深潜间隔期,身体露出水面的机会只有14%(相比总次数),期间的水面动作包括旋转、溅水或击浪和拍水。常有浮窥、鲸尾击浪、跃身击浪、吹水泡、侧身翻滚以及停留水面的行为;“吐”水也很常见,但此行为的原因不明。伊河海豚会采用小角度的水平跳跃,但不完全跃离水面。深潜时会将尾干拱起。浮窥时嘴边可能会“吐”水。喷气经常难以得见。未知有无船首乘浪行动。曾有与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的渔夫合作,将鱼群赶入渔网的记录。

食性: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捕食时偶尔向鱼群吐水。

伊河海豚以卡搭声、叽叽声及嗡嗡声沟通,主频率达60千赫,可能也用于回声定位。

繁殖方式

北半球的交配季在12月至次年6月,分娩期大约从6月持续到8月(印度吉尔卡湖是例外,那里的伊河海豚繁殖率很低,3年仅产1仔)。妊娠期大约9个月(两份圈养繁殖个体的妊娠期在14个月)。初生仔豚体长96厘米,重12.3千克。出生后的前7个月,仔豚体长和体重分别增加59%和266%。约6个月大时,仔豚开始吃鱼;2岁左右完全断奶;3~5年长成(成年海豚)。伊河海豚的性成熟度被认为和生长速率正相关。像多数哺乳类动物一样,母豚投入大量时间抚育幼豚。从初生到7个月大,幼仔完全依赖母豚的营养;7个月后,幼豚留在海豚群,继续接受母豚喂食,但也捕鱼。

伊河海豚的最大年龄记录都来自渔网的死亡样本,大概在28岁左右。

价值及其他

亚种分化

单型种,尚无有效亚种。

种群现状

尚未调查过伊河海豚的全球种群,区域数量也未有估计。严格的种群统计只在以下小片地区进行:菲律宾的马拉帕亚海域有77(CV=27.4%)头(Smithetal.2004);湄公河至少有125(95%CI=114~152)头(Beasleyetal.2007);印度尼西亚的马哈坎河有70(CV=10%;95%CL=58~79)头(Krebetal.2007);缅甸伊洛瓦底江约有58~72(Smithetal.2007)头;孟加拉沿海水域有5,383头(Smithetal.2005);孟加拉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有451(CV=9.6%)头(Smithetal.2006)。

保护级别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Ⅰ和Ⅱ。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IUCNRed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他鲸类)。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