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趣闻 动物 锯鳞蝰

锯鳞蝰

蝰蛇科(Viperidae)毒蛇,学名为Echis carinatus,产于非洲北部至斯里兰卡的沙漠和其他乾旱地区。可能是蝰蛇科中毒性最强的毒蛇,人被咬伤经常致死。体长很少超过60公分(2呎)。易发怒,富进攻性,通常隐藏石下和啮齿动物的藏身处。体沙色或灰色,背上有一排白色斑点,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淡的「之」字形线条斑。鳞片粗糙,受到惊动时,鳞片相互摩擦,发出嘶嘶声。
目录

形态特征

锯鳞蝰体长约为38至80厘米,但一般而言较少超过60厘米。头部与颈部有明显的分野,鼻端圆短,鼻孔分布在三片鳞片上,额冠铺满细碎的尖刺状鳞片,部分锯鳞蝰拥有明显较为大片的眶上鳞。眶边鳞片约有9至21片,上唇鳞(为数10至12片)与双眼间有1至3组鳞片,第四片一般较大片,眶下鳞则有10至13片。身上的背鳞有25至39组鳞片,成尖刺状,鳞片末梢有小孔。两侧鳞片呈锯齿状排列。腹鳞约有143至189组,鳞缘较圆滑,将整个蛇腹覆盖。尾下鳞为单片结构,为数约21至52组,肛鳞亦只有1片。

锯鳞蝰的身体颜色以灰色、橄榄色或棕色为基调,背部及两侧有多种颜色的变化,但多数伴随着白色的小斑点,鳞缘呈深棕色。身体背侧有波浪形的白色带纹纵向地分布。头额位置有白色的十字架状或三叉状的斑纹,双眼至下颚一带亦有倾斜状的白色带纹。腹部呈白色或粉红色,间中或有棕色小斑点。

分布范围

锯鳞蝰主要分布于亚洲,尤多于印度次大陆,其分布地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及巴基斯坦。另外,锯鳞蝰亦分布于中东的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及伊朗西南部。中亚地区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尼斯坦及塔吉克斯坦亦有相当分布量。

栖息环境

锯鳞蝰能栖息于很多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包括沙漠、岩石群、软泥地及灌木林。它们常躲在间隙较宽的岩石群间。高达海拔1982米的俾路支地区亦能找到它们的踪影。

生活习性

锯鳞蝰多于夜间或天色微明的时份活动(虽然也有发现锯鳞蝰亦会于日间活动),日间时锯鳞蝰多会在洞穴、岩间躲藏起来。而居于沙地的锯鳞蝰,则会将身体稍为潜藏在沙土中,只将头部露出。

在雨天过后,或潮湿夜间,锯鳞蝰将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它们亦会于矮树丛或灌木林间攀移往来,有时更会攀至离地两米之高。在雨天时有八成的锯鳞蝰都会躲进矮树林间,曾经有人发现过一群不下于20条的锯鳞蝰集中地攀附在一株仙人掌或矮树之上。

锯鳞蝰是造成最多蛇咬个案的品种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外表不易被发觉。当处于戒备状态时,锯鳞蝰会摆出一副独特的姿态:将身体蜷曲成数重紧压的圈状,并将头部置在正中间,让全身的肌肉蛰伏并保持弹性,准备随时作出强烈的咬击(参见附图)。

锯鳞蝰常采用侧行式移动(详见“蛇行”),让它能于快捷移动的同时随时保持灵活及警觉。它们能以直线式作移动,但由于它们常身处于沙漠地带,因此较常以侧行式活动。而且使用侧行式移动时,锯鳞蝰的身体只有两点会接触到地面(作为力点而向外抛出的头部,以及身体上作为支撑点的最强肌肉群),这样可避免身体被高温的地面所灼伤。在锯鳞蝰分布地的较北地区,由于天气普遍较为寒冷的关系,冬天时锯鳞蝰可能会进入冬眠状态。

锯鳞蝰多捕食鼠类、蜥蜴、蛙类,与及一些节肢动物如蝎子、蜈蚣,也会捕食大型的昆虫。它们的猎食对象范围甚广,视乎其栖息地区附近有什么活跃生物。

锯鳞奎蛇很好辨认,皮肤颜色单调无奇,身躯呈垂直平坦状,短小头部呈现三角锥状或箭头状的记号。这种不善交际的生物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埋在沙漠底下,只露出眼睛静待猎物接近。它们的猎物主要有沙漠地区的鸟类、蜥蜴以及壁虎。在干燥的季节里,它们几乎只在晚上猎食。一旦受到刺激或惊吓,锯鳞奎蛇的攻击性会变得很强。它们喜欢摩擦身躯布满鳞片一边,发出巨大而刺耳的声响。好奇的旁观者应该要注意不要靠近它们:锯鳞奎蛇可以从两英尺远的地方发动攻击。

繁殖方式

印度的锯鳞蝰是卵胎生的蛇类。在北印度,锯鳞蝰多于冬天进行交配,于四月至八月时便会诞下幼蛇。幼蛇身体约长11至15厘米长,每胎约能生产3至15条,最多能生23条。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