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捕食苍蝇,又叫蝇虎,在浙江的衢州及奉化一带叫做“苍蝇老虎”。体长多数不超过15毫米。体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强壮,善蹦跳,因而得名。跳蛛科是蜘蛛目中第一大科,全球有5337种(截止2010年12月29日)。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较多。中国南方的种类和数量都胜过北方。跳蛛生活方式大致都是用跳跃方式捕捉昆虫。它们其实也会吐丝,部分品种也会结网如(phiddipusregius),属于守株待兔捕猎者,它们吐的丝是起到“保险绳”的作用,特别是在垂直的地方爬行时,会用丝来固定身体,防止滑落。
蜘蛛目(Araneida)跳蛛科(Salticidae)动物,已知约有5,000种。多数小到中型。在热带最常见,但亦见于北方和北极。体多毛,色泽常鲜明或图案醒目。其视觉在蜘蛛类中最为敏锐。白天活跃,常见于阳光下。夜间隐蔽在树皮、石块或叶下的致密窝内。同种数个个体的窝常在一起。Oonopidae科的种称为小跳蛛,分布于热带落叶层及建筑物内。
跳蛛的8个眼分3列。第1列4眼在头胸部前端的垂直面上,中间两眼(前中眼)特别大,两旁的眼(前侧眼)较小,均有磁质光泽。第2列眼(后中眼)位于头胸部前部背面,相当小,往往被毛挡住一部分而不易看清。第3列眼(后侧眼)常与前侧眼大小相近。如用线把这8眼连起来,可以看到它们组成1个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眼区。跳蛛的视力在无脊椎动物中最佳,许多种类能分辨10~30厘米远的猎物或其他蜘蛛。
跳蛛的体色绚丽多彩,在阳光下常呈现金属光泽。雌、雄蛛的体形和大小差别不大,但色彩和斑纹常有明显的差异。雄蛛遇雌蛛时,挥舞其艳丽的第1足,体左右摇晃,向雌蛛求偶。如雌蛛为同种,则用足作出回答的讯号(见图)。跳蛛常在树皮下、叶下、落叶丛或墙缝等处结两端开口的薄囊状巢,在其中产卵,守候卵的孵化,并在巢内越冬或隐蔽。
跳蛛科常见的种类有:蝇虎善捕食蝇类,在田间与室内的墙和窗上徘徊;蚁蛛体细长,头胸部的前部隆起,像蚁的头部,第1对步足向前举起,像蚁的触角,腹柄延长而明显,如蚂蚁的腰,是蜘蛛目中拟态的典型例子。
跳蛛是唯一一种视力能与人相匹敌的蜘蛛。你要是面对面看着一只跳蛛,它也会瞪着一双大眼朝你看,这双大眼就是通常所说的主眼,位于头的前中部,用来感知大小、颜色和形状。另外六只副眼位于侧面,要用来监测物体的移动。
跳蛛天生观察力敏锐,它不单会像名字暗示的那样,“跳”到猎物上,其能耐远不只如此。首先它们会在30倍于体长的距离外看到并且辨认出猎物,然后悄悄地追踪,其间爬行、等待、跳跃并举。
跳蛛的主眼像猫眼一样精良,但是构造迥异。我们从外面看到的是静止的,有着长焦距的角膜晶体。在每个凸面晶体之后都有一根长眼管通向复杂的视网膜。光通过视网膜表面锥形凹陷处时发生折射,这就像望远镜的镜片一样,产生了放大图像的效果。对于光谱中从紫外线到绿光都很敏感的感光体分布在四层中。人们认为,跳蛛之所以可以辨别颜色就在于这种分层的排列以及光的不同波长聚焦深浅有异。
此外,感光体在最底层分级式的排列使得蜘蛛在没有调节晶体的情况下,可以从远到近一直都对准物体。在最底层的中间区域有一个小凹坑,感受体非常紧密地排在里面。凹坑很小,只有大约100个感受体,形成大约2度的视角。然而,为了弥补这个窄角视界,跳蛛有六块肌肉附着在眼管上,这样就可以自如旋转、来回移动。一盯上目标猎物,眼部晶体就会在凹坑中投下巨大的图像,跳蛛就会通过移动凹坑对它进行监视。
通常跳蛛诱捕猎物不靠结网,视力高度进化的它们不像其他蜘蛛那样生活于洞穴的黑暗处,它们会在白天活跃地猎食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