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湖北省荆州市政府与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签订协议,双方合资组建投资公司,联合建设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荆州市市长李建明介绍说,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华中农高区)是华中首个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的省级开发区,将主要培育农业生物育种、肥料、饲料、医药、农药、能源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荆州高新区扼守荆州“西大门”,地处荆州城市上游,北靠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临“黄金水道”长江,西接宜昌。随着荆荆常高铁的规划建设,荆州高铁西站落户荆州高新区,在建的荆州机场即将通航,国网二广高速改线在即。荆州高新区航空、高铁、高速、水运、港口组成的空铁公水立体交通网已经形成,联通全国四面八方主要大城市的交通“几何”中心地位优势明显。
中省战略机遇叠加
荆州高新区是实施“一带一路”、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和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政策叠加区。当前,荆州市以“一城三区、一区多园”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链度、科技高度、环保程度齐头并进。荆州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对照国务院“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标要求,抢抓中、省重要战略机遇,深入落实高端人才引领、全覆盖全提升、产业优势互补、绿色科技环保发展理念,努力将中、省战略在园区落地生根。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荆州高新区紧紧围绕“高”、“新”做文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发力,谋篇布局,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农业科技、高新技术和宜居新城四大产业。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以行业龙头、百强企业、独角兽企业为重点,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抓招商,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国绿谷”、“中国氢谷”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产城融合生态宜居
荆州高新区以“城市大脑”、“产业引擎”、“农业标杆”、“高端宜居”定位进行产业和功能布局,奋力推进产城深度融合。核心区主次干道基本建成,华师附校、商业中心、农高家园、中试厂房、城市公园等建成投入使用,园区产业用地可满足企业签约即落地需求。桃花村商业街、健康养生谷、中农联中农绿城、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和配套项目已开工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呼之欲出。
科教资源支撑强劲
荆州市拥有长江大学等9所高校和22所中职院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27个,科研院所300多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0个,科教资源和科研实力居省内市州之首。荆州高新区已聘请袁隆平、吴明珠、桂建芳、曹文宣、王海江等院士担任园区发展顾问。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推动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大学,中国农科院、湖北农科院、荆州农科院等“三校三院”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在园区集聚。与南方科技大学、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正抓紧落地。
华中农高区项目伴随着省委、省政府实施荆州“壮腰工程”的春风而诞生,又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中得以努力推进。2012年省政府将本项目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华中农高区将成为第三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项目主要规划指标如下:
华中农高区规划面积为67.33平方公里,范围西至太湖镇(农场)行政边界,东至引江济汉渠边界,北至太湖镇(农场)行政边界、新318国道及汉宜高铁线,南至太湖镇(农场)行政边界以及李埠镇葡萄园边界。
农高产业集聚区四化同步生态城。
围绕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支撑,通过创新、集聚、示范、辐射,形成生物育种、肥料、饲料、农药、医药、能源、农业装备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实现总产值500—1000亿元。
人口规模:总人口10-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12万人,农村人口0.6—1万人。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6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1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