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鳄生活在约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是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体形最大的鳄鱼之一,其成年个体的体长可以达到13米,完全可以和那些兽脚类恐龙相媲美!不仅如此,帝鳄的嗅觉异常灵敏,即使在水中也能闻到猎物的气味,再加上那长达1.8米、布满利齿的巨口,就是一只小型恐龙转瞬间也会成为它的口中之物。
帝鳄化石是在尼日尔的撒哈拉沙漠发现。第一个帝鳄的牙齿与鳞甲是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发现,由法国古生物学家艾伯特·拉伯发现。直到1964年,地理学家发现其头颅,并引起菲利普·塔丘特的注意。他带着化石回到巴黎,头颅由FrancedeBroin检验。在1966年,他们正式地将这种动物叙述、命名,学名为帝鳄(Sarcosuchusimperator),意思是“肌肉-鳄类-帝王”。
正模标本为MNN604,是尼日尔国立博物馆(MuseeNationalduNiger)的第604号标本,研究之后标本归还回尼日尔。第二、三次主要的考察是保罗·塞里诺在1997年与2000年的考察。他在ElRhaz地层发现部分的骨骼、大量的头颅、20吨的已分类化石,该地层时间是晚白垩纪的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他们花了一年完成帝鳄标本。挖掘的结果在2001年12月公布。这个挖掘团队有芝加哥大学与国家地理学会的驻会探险家保罗·塞里诺、耶鲁大学与多伦多大学的汉斯·拉尔森、纽约骨科医学院的ChristianSidor、尼日尔的BoubéGado。
研究人员在测量了印度鳄和咸水鳄的平均头身比之后套入最大的帝鳄头骨化石(1.6米),得出其体长为11.65米,体重11吨的数值。
最大型的帝鳄应该是年龄最老的。根据一个成长80%个体(以已知最大型的帝鳄个体作为基准)的皮内成骨(Osteoderms骨质外皮,)上的成长环,显示帝鳄在它50到60年的预期寿命间持续地成长。现代鳄鱼以更快速度成长,花约12年成长到它们的成年体型,成年后成长速率更为缓慢。
它的头颅与整个成人一样大,约1.48米。上颌的长度大于下颌,形成咬合不正。颌部相当狭窄,尤其是幼年体。口鼻部占了75%的头颅长度。
帝鳄的骨架模型,位于印第安那儿童博物馆
帝鳄的巨型颌部有132个粗厚牙齿,汉斯·拉尔森(HansLarsson)形容它们像是铁路道钉。牙齿呈圆锥形,适合用来抓取、夹住猎物,而非现代鳄鱼狭窄的撕裂用牙齿(类似某些陆地肉食性动物)。
它拥有一排覆盖沿着背部排列的鳞甲或皮内成骨(Osteoderms),最大的鳞甲达1米长。鳞甲可当装甲用,可能辅助支撑它们的巨大身体,但也限制了它们的灵活性。
帝鳄的口鼻部末端有个奇特的凹处,称为“鼓泡”(Bulla),相当于长吻鳄的“壶”(Ghara)。不像长吻鳄,所有帝鳄的口鼻部末端都有这凹处。这显示它并非帝鳄的性选择特征,而只有雄长吻鳄拥有口鼻部末的凹处。这结构的用途仍然不清楚。保罗·塞里诺与其他爬虫类专家对于凹处用途的看法,从帮助嗅觉到发声器官都有。
这个是帝王肌鳄70岁的极端老年个体(40岁8米,50岁9米,60岁9.6米,70岁10.1米),估测20岁的刚成年个体的比较,另外还有一个略过40岁的中年渐进个体,估测8米左右。网络以及记录片里面说的“6英尺”头骨指的是颅骨下颌联合长度,颅长本身根本到不了1.6米。
那个幼体是MNN604,是有头骨的,Farlow在2005年写论文的时候为了计算另外一个帝王肌鳄样本GMN102的体长的时候和Sereno私人通信里面核实过这点。而那个40岁应该是MNN606/607。
除了恒河鳄以外,一定要用颅长估测体型
那么按美洲鳄AMNH7139,颅顶长70.5cm,420-450kg,按脊椎骨估测活体顺弯长度4.9米算,SVL2.6米,帝肌鳄大概体长10.01米,SVL5.3米。按放大估测6289-7523.9kg
平均估测:6558.7kg
MNN102体长估测7.5米,MNN604体长估测5.2米,MNN606/607估测~8米,MNN604估测10米
按脊椎骨估测结果相同
MNN606/607的背椎11-12号长度125mm,骨架不需要因为扣住而减少长度。美洲咸水鳄AMNH7139同指标79mm,估测MNN606/607长度7.6米,SVL3.95米,(帝肌鳄和美洲鳄颅比长和身长比例记录相等,不需要增加吻部),MNN607/606是MNN604的80%左右,估测9.5米
注:用背椎而高度则不靠普,这个脊椎骨形态类似劳氏鳄和兽脚亚目恐龙,明显要高的多。
MNN605颈椎骨4号估测长度60mm,高度75mm,长度不如AMNH7139,高度远胜,综合估测5.83米。MNN604宽度parocciptal520,MNN605同指标326,放大估测9.3米
考虑这些大型(指8米以上)鳄颈椎骨和小型鳄会变短但是会增高,参考同样趋势的普鳄1965年个体(椎长度87mm,高度103mm,下颌骨172mm,估测长度10.16米),估测7米,按高度估测7.28米,MNN604估测11.38米,平均估测10.34米,符合前面提出的最大10米的结论左到右:TL100cm的满年崽(1yr),180cm的幼崽(5yr),385cm的亚成体(9yr),500cm刚成年个体(15yr),615cm的平均大小的成年个体(27yrMNN605),800cm的渐进个体(42yr,MNN607/GMN-102),885cm的大个体(哈氏正模,尼日利亚上颌骨残片,55yr),1010cm的最大个体(MNN604,70+yr)
如同真鳄类,帝鳄也许有广范围的发声范围。帝鳄可能使用这些声音来界定领地范围、吸引异性、与它们后代沟通。帝鳄的眼窝略朝上,显示这动物可能花大部分时间浸在水中,观察岸边的猎物。它们似乎以白垩纪的大型鱼类与乌龟为食。突出的颌部与结实的牙齿是用来抓取与压碎,它们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大型动物与较小的恐龙,它们埋伏在水中,并将猎物拖入水中,将猎物压碎、淹死、撕裂。
帝鳄可能与同一地层发现的似鳄龙产生猎食的冲突,似鳄龙是身长极限12米的兽脚类恐龙,有类似长吻鳄的颌部。保罗·塞里诺宣称,因为这群动物非常大,它们可以轻易地猎食中小型恐龙,包括非洲地区的长颈部、小头部的巨大蜥脚类恐龙的幼年个体。
其他鳄类生物学家怀疑这巨型动物的猎食能力。帝鳄长而瘦的口鼻部非常类似现代长吻鳄、伪长吻鳄、狭吻鳄的狭窄口鼻部,上述物种都是以鱼类为食,不能追踪大型猎物。与现代尼罗鳄与已灭绝的恐鳄相比,尼罗鳄与恐鳄都有非常宽广、厚重的头颅骨,适合咬食大型猎物。由于该地当时有大量的总鳍鱼类动物,所以许多专家认为帝鳄只是种大型鱼食性动物,是现代长吻鳄的布满鳞甲版本,而非恐龙杀手。
然而,未成年帝鳄与现代狭窄口鼻部鳄鱼,两者口鼻部宽度类似,但成年帝鳄的口鼻部极度扩展。若计算口鼻部相较于身体比例,帝鳄比尼罗鳄还狭窄,但宽度仍比长吻鳄宽。此外,帝鳄的牙齿并未如同大部分鱼食性鳄类般互相交错,显示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而以陆地动物为补助,如同尼罗鳄。
与帝鳄住在同一水域的总鳍鱼类经常身长超过1.8米,重达90公斤。这增加了猎食大型或中型陆地动物的可能性,而非以这些大型鱼类为食,许多这种鱼类拥有一层保护用的皮内成骨。
在1亿1000万年前的早白垩纪,撒哈拉沙漠是个热带平原,上面散布着湖,有河流与溪流过,岸边布满植披。
现代真鳄类的体型与外形上非常相似,倾向于生存在不同区域;帝鳄是鳄形动物之一,鳄形动物体型与外型上差异很大,大多生存于同一区域。有四种鳄形动物跟帝鳄在同一岩石层发现,包括有着8厘米长头颅的矮小鳄类。它们占据多样且不同的生态位,而非互相竞争食物资源。按含河马,去掉非洲象的公式算,体重还算过得去,帝王鳄的腿其实应该够强,例如2000kg的雄河马大概是450mm的Hc+Fc周长,帝王肌鳄假设按580mm算,即便按指数2.733放大,理论值也是4000kg左右,因此它陆地行动能力即便按半直立算,也有应该有河马的部分行动能力,而且帝王肌鳄骨盆肠骨的ilium比真正鳄类比例宽大的多,可以附更多的肌肉。
所以应该考虑下帝王肌鳄有的时候是像劳氏鳄,法索拉鳄那样可以陆地行动,抓个自己能吞下的蜥脚亚目崽子,渔场与渔场之间迁徙,而不是总在水里面游动伏击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