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侗戏(湖南省),编号:Ⅳ-8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侗戏(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号:Ⅳ-83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
3、侗戏(贵州省),编号:Ⅳ-83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
(3)保护单位:黎平县文化馆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剧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
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侗戏大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写珠郎与娘美相爱,地主银宜欲霸占娘美,谋杀珠郎,娘美设计刺杀银宜,为爱人报了仇。《门龙》,描写门龙离家十八年未归,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从,直等门龙归家,夫妻团聚。此外,还有《雪妹》、《乃桃补桃》、《金汉》、《莽子》等。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侗族民间说唱形式“嘎锦”(侗语,即叙事歌)和“摆古”结合而成。1870年左右,自贵州沿都柳江传入广西。最初仅有两人坐唱,后发展为走唱。道光年间,黎平县腊洞寨侗族秀才吴文彩和吴文彬等根据汉族唱本编成《梅良玉》、《凤姣李旦》等侗剧脚本。之后,民间业余戏师又先后创作了许多本民族题材的剧目,如《门龙》、《三郎五妹》、《珠郎娘美》等。很多侗寨都有业余侗戏班,代代相传。侗戏早期的表演颇有特色,角色到台前唱完一句后,在过门中绕∞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丑角在台上比较活跃,有独特的程式,不论从左右方向出场,都只能向里跳跃,叫做“跳丑角”。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美道》、《芒遂》、《刘知远》等,编演的现代戏有《侗家儿女》、《民族团结的花》等。其中《珠郎娘美》已摄制成影片。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镲,但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吴文彩(1798—1845年),侗族,清嘉庆三年(1798年)生于黎平县茅贡乡腊洞寨。文彩少时读过私塾,粗识汉字,家境贫寒,务农为生。文彩在青年时期即显示出不凡的歌才,在与青年男女对歌时对答如流,他把侗族起源传说编成“祖源歌”,把侗族的习俗礼仪、道德风尚编成“劝世歌”,把男女青年的交往编成“情歌”。其歌词优美,情真意切,音韵和谐,四方侗族青年都尊称文彩为歌师傅。文彩中年时,受汉族戏剧的启发和影响开创了以侗装扮相,用侗语介白,用二胡锣鼓伴奏侗歌唱词和独特步调等表演形式的侗戏。文彩创造的侗戏,演员均由群众自愿组合,唱腔分“平板”、“哀调”和“仙腔”,表演完全民族化。他把汉族的故事《朱砂记》、《二度梅》等改编成《梅良玉》、《凤姣李旦》等剧本,在侗乡广为传唱,深受侗族群众欢迎。侗族很快由此流传到外地,黔湘桂交界的从江、通道、三江等处的侗寨相继建立侗戏班子,逢年过节,村寨之间交流演出,蔚然成风,千里侗乡亦公认文彩为“侗戏师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文彩在家去世。乡人在文彩家乡修建纪念碑和纪念亭,至今尚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部将侗戏列为国家的独立剧种,文彩为侗戏鼻祖。
腊洞村吴文彩是侗族人公认的侗戏鼻祖。继吴文彩之后,茅贡乡的侗戏创作演出活动从未间断,侗戏创作人才辈出,戏师不断涌现。茅贡乡几乎每村都有演出侗戏的固定场所———戏台,而且别具特色。高近村的侗戏台由于保存原貌较好,被列为黎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茅贡乡主动配合上级及县文化局在侗戏鼻祖吴文彩的家乡腊洞村举办“纪念侗戏诞生160周年剧目调演暨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有北京、湖南、广西和我省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6个演出队计240人以及附近村寨的群众近万人前来参加,真可谓盛况空前。与会者一致公认:茅贡腊洞是侗戏的故乡,茅贡乡侗戏演出活跃,堪称侗戏之乡。
全乡村村有侗戏队,人人爱看侗戏,个个会唱侗歌。199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戏之乡”。
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
它是侗族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说的是侗族穷后生丁郎砍柴回家,从牧童手中救了一条金丝鲤鱼,原来被救的金丝鲤鱼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她为报答丁郎救命之恩与丁郎结为夫妻。
这时丁郎的表妹素梅挑唆丁郎与龙女关系,说娶龙女三年还没有后代是违背古理的报应。姑妈家的姑娘,本应嫁给舅家崽。
丁郎听后变心,终于娶素梅做小,至此龙女受欺挨打,艰辛创立的家业也被丁郎、素梅霸占了。后来龙王得信,派虾兵蟹将接龙女回宫。素梅因抢龙女包袱被虾兵蟹将吓得掉进滚滚大江。丁郎吓得瘫倒在地,眼睁睁看着人去财散。
传说百年以前,在峰峦起伏的黔东南古州(今榕江)的三宝镇上,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两人在“行歌坐月”中产生爱情,破铜钱定下终身,但娘美的母亲遵循侗族姑舅表婚的婚俗,已将娘美许配给舅家的儿子,所以他俩只得逃婚到从江的“八百贯洞”(八百户人家的贯洞)的贯洞寨落脚,娘美被当地一个叫银宜的财主看中,逼婚不成,买通封建款老公万,设计在款会上(“款”是古老侗族农村中一种社会组织,“款”有大、小,小款由三五个至一二十个村寨组成,若干小款合为一大款,根据款约处理款内有关生产、婚姻、债务以及偷盗等事,以维护公共秩序。大款带有军事联盟的性质。)杀害了珠郎,反诬珠郎是外面派来的奸细,并哄骗娘美说珠郎是让下河人杀的。后来娘美知道真相,在江箭坡辨骨处引诱银宜为珠郎埋骨,说谁能帮她把珠郎尸体埋了,就嫁给谁。在银宜提着锄头挖坑时,娘美趁机将银宜杀死,替珠郎报了仇。
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侗族没有文字,过去戏师们全凭记忆把整出甚至数出戏记于脑中,再传授给演员;还有的则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这种方式的脆弱性影响到侗戏的顺利传承,有必要设法加以解决。
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
春节前后侗寨之间有青年互相交往,群众互相集体作客的习惯,在这些活动中,侗戏班的演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最初只有男性,后来才有姑娘参加。)侗戏班人数不定,十余人即可组成一个戏班。侗戏班里,有受人尊重的戏师,又有一批热心唱侗戏并喜爱与邻寨开展交往活动的年轻人。过去,侗族没有文字,戏师们有的用心记的办法,把整出甚至数出戏都记在脑子里,然后传教给演员,也有的利用汉字记音,把传统的侗戏借用汉文字纪录下来,成为侗家自己的侗戏本。有名望的戏师在农闲时还经常被请到外寨去教戏。
侗戏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创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吴文彩最早创作出来的两出侗戏,一出是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另一出是根据汉族传书《薛刚反唐》改编而成的侗戏《李旦凤娇》。
侗戏最初之时,曲调单纯,形式简单,动作朴实,只是演员分列两排,坐着对唱,且限于男子扮演,墨守于说唱形式,保持“叙事歌”特点。侗戏在其形成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受到其它戏曲的影响,使之逐渐得到提高和完善,以至变成今日有男女演员参加,有说有唱,典调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独立剧种。
侗戏没有专门班子,全由群众自由结合,且可时合时离,纯属业余。在演员中没有严格行当,惟小丑独特。剧中曲调分为两种:一是“平板”或称“普通板”、“胡琴板”;一是“哀调”或称“哭调”。还有“仙腔”和“戏曲大歌”。
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戏不断推层出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继吴文彩之后茅贡籍的吴定国、赵永佳、吴远隆等一批在侗戏创作与编导上有新成果的后起之秀,他们创作与编导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独的王乔星》等一批优秀侗戏剧目,在州、省乃至全国都获过奖,曾登过大雅之堂。并且十分活跃在民间,茅贡乃至整个侗族地区形成了"少儿学戏,青年唱戏,老人看戏"的浓厚氛围,引起了国际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近两年来,在茅贡乡召开的中国侗族稻作与祭祀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第九届年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与会专家学者观看侗戏后都赞叹不已,称赞"侗戏是一朵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