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和永兴镇均属羊山地区,属死火山地带,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灌木丛生。。土壤为第二期全新世晚期火山的喷出物,距今约二万年左右,土壤褐至黑色,经过年久的风化浸蚀作用,土质松软、肥力高,含硒量以及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高,肥沃的土壤里生长了1000多种植物,为饲养壅羊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饲料。适宜石山壅羊养殖。
海口市秀英区地域内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山塘水库286亩,主要有东城水库、西湖、南蓝山塘;石山镇地表不存水,但地下水丰富,拥有212米深火山岩水井,日供水量200吨以上。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和永兴镇均处于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干湿季节明显。终年无霜,不受寒潮侵袭。年平均气温在22℃—26℃之间,年降雨量约16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这种热带气候使该地区灌木丛生,植被多样,天然饲料充足,十分适宜饲养壅羊。
石山壅羊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涵盖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和永兴镇两镇现辖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2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共计面积约232.74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19°47′24″-19°58′17″,东经110°8′01″-110°18′35″。
石山壅羊体格中等,体躯匀称,毛色乌黑发亮,短密有光泽,额、背、尾部等处的毛较长。角、蹄为黑褐色。面平,耳尖竖立,颌下有须,颈细长。背腰平直,臀部狭小倾斜,十字部较高,胸狭小,腹部大而不垂。皮薄,呈灰白色,肌肉色泽鲜红,有光泽,肌纤维细密,有韧性,富有弹性,外表微干,切面湿润,不粘手。具有新鲜羊肉固有气味,无异味。煮沸后肉汤呈淡黄色,透明澄清,液面聚有少量脂肪团,具特有香味。
2017年,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年出栏石山壅羊达到两万多头。
2017年5月,“石山壅羊”荣获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核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石山壅羊”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几十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给琼北方圆几百里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玄武岩,这一带因此被称为石山。唐代宰相韦执谊被贬海南就居住在这一带,发现这里尽管石头遍地,但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于是向村民传授农耕知识,因地制宜养殖黑山羊,后来,这一带因盛产黑山羊又被称为“羊山”。
“羊山”养羊,无论是养殖方式或喂养饲料都不一般。羊被圈养在石头垒起的羊圈里,终年不见太阳,当地人形象地将这种羊称为“石山壅羊”,“壅”即堵塞,“壅羊”就是形容在小房间里饲养的羊,这样的称呼非常贴切。
海口市饲养山羊,主要分布于沿海和丘陵灌丛草地丰盛地带,中部深山野岭较少。相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民国期间《海南岛志》记载:“羊以黑褐二色为多,皆饲作肉食,无为毛用乳用者。放牧山野,采食树叶,以空室为羊牢,厚铺禾草,以供卧宿。山无虎害,惟患蛇噬。”
据清代《琼州府志》记载:“壅羊是以山羊为栏棚畜之,足不履地,采草木叶以饲之,肥而多脂,味极美。”海南饲养壅羊,相传已有百多年历史,主要在琼山县(今属海口市)的羊山地区和定安县的龙塘、翰林一带,属于火山岩地区,野生灌木丰盛,农户将断乳山羊圈养于暗室栏舍内,从野外采集灌木嫩叶饲养,形成骨质细软、肉质肥嫩、无膻昧,香味浓郁的特点而得名。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海南省饲养山羊数量不多,年饲养量有5-6万只,主要品种为海南黑山羊。
2017年,海口市举办第一届海南石山壅羊文化节,以壅羊众筹为品牌推介立足点,将壅羊推介与乡村旅游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