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全长134.4米,高约3.05米,宽4.8米。这座坝平时可以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供宁波城使用。1982年6月,被鄞县人民政府评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28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水利陈列馆于1992年开始筹建,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共收藏照片100多幅、创作画10多幅、塑像9尊、模型4个、碑拓5块、提水工具3件以及地质标本20多号,陈列馆免费开放。
它山堰周围还有冷水庵,岩寺与禅岩洞、云石庵、古城畈、贺知章钓台以及古石岩等人文景观多处,尤其是不远处的鄞江镇,历史悠久,享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
交通路线
宁波迈水桥小区始发站乘坐公交634、637、638路至鄞江镇下车,按照指示牌行走500米左右即可到达。
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贸县(即鄞县)县令王元玮上任后,第一件事情便着手整治鄞江,他踏勘、谋划、集资、兴建,都亲力亲为。它山堰堰身由巨石条层层堆积,长113.7米,宽4.8米,高约10米,落成后即化水害为水利。为纪念堰的创建都王元玮的功绩,筑它山庙于它山之巅,并在庙旁另建小庙,以纪念为修堰而献身的民工“十兄弟”。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都对工程进行维修。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加高堰(坝)顶1尺,清代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进行较大修治。公元1914年清理堰上淤积,使水道通畅。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无引灌作用。它山庙经重新修筑后,增设了“它山堰水利陈列馆”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十(传说王元伟筑堰那年正好33岁,十月十日为他的生辰)恢复古庙会。
2015年,它山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