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旅游 历史人文建筑 宗教场所 无锡市宜兴市洞灵观

无锡市宜兴市洞灵观

洞灵观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闻名于全国,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春秋时陈人庚桑楚得老子之道隐居于此,并著有《 亢仓子》九篇,盛唐时期唐明皇封庚桑楚为“洞灵真人”,著作被封为《洞灵真经》。洞灵观重建于1995年3月,位于宜兴湖滏镇张公洞,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占地近万平方米。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湖父镇张公洞旅游景区洞灵观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湖父镇张公洞旅游景区洞灵观
目录

基本介绍

宜兴洞灵观,即天申宫、朝阳道院,紧依张公洞。唐以前洞灵观为寺。唐开元初,万惠昭天师至此投简封龙,奏复为道观。唐明皇御赐匾额为“洞灵观”,属县城内的通贞观,赐封庚桑楚为“洞灵真人”,亢仓子九篇为《洞灵真经》。道家将“洞灵真人”、《洞灵真经》归入《道藏》,唐代时闻名于全国,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后屡遭兵毁。1994年7月,市政府风景园林管理部门负责筹资重建洞灵观,依山旁洞,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上下8殿。同年12月,经宜兴市人民政府批准,洞灵观正式列为道教活动场所。

历史沿革

发展历史

洞灵观即天申宫、朝阳道院,紧依张公洞。唐以前洞灵观为寺。唐开元初,万惠昭天师至此投简封龙,奏复为道观。唐明皇御赐匾额为“洞灵观”,属县城内的通贞观,赐封庚桑楚为“洞灵真人”,亢仓子九篇为《洞灵真经》。道家将“洞灵真人”、《洞灵真经》归入《道藏》。后洞灵观遭兵毁。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徵绘图奏请,遂赐营建。韩熙载撰碑记云:“青龙将关尹重来,白马共胡僧却去。”又云:“奋御笔以题额,赐洞灵之美名。”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帝赐金帛一新洞灵观栋宇。乾道六年,内侍刘能入道,请升为宫,孝宗帝赐额“天申万寿宫”。元代,三十八代掌教天师张与材至此寻祖朝真,留有诗句:“秋风吹衣草树凉,巨灵守护神丹光。袖携天香入洞府,散作云雾空苍茫。柱杖铿锵响微步,石髓垂垂润甘露。时当相遇五百年,分明中有升天路。”元代泰定年间,住山李勋在天申宫前募建石柱6根,一如当年华表插天。元末,天申宫废。明洪武二年,道士陈清源复建,后废。宣德二年,道会谈惟一构屋数楹供传道。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道士潘朝阳募资在洞灵观址重建,改名朝阳道院。后朝阳道士在此得道,并著有三才图。清末又遭兵毁。

洞灵观重建于1995年3月,与张公洞相邻,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占地近万平方米。自山脚至山顶,重门次第,殿宇巍峨、红墙黛瓦、绿荫掩映,建有灵观殿、玉皇殿、天师殿、三清殿等八座殿宇,殿内29尊神像熠熠生辉。

史料记载

唐代皇甫冉《洞灵观》诗云:“孤烟灵洞远,积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坛。客来清夜久,仙去白云残。明月开金箓,焚香入木兰。”

唐许浑《题洞灵观冬青树》诗云:“霜霰不凋色,两株交石坛。未秋红实浅,经夏绿阴寒。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何如西禁柳,晴舞玉阑干。”

宋蔡肇《题洞灵观》诗云:“胜迹传来不记年,昔闻曾驻汉神仙。赤乌方喜灵坛建,白马俄惊梵宇迁。观额自唐因记定,宫碑至宋有珉镌。江南福地虽云众,第一无过此洞天。”

民国23年,乡绅储南强重修张公洞时同修朝阳道院部分道室。抗战时被日军炸毁。

1994年7月,市政府风景园林管理部门负责筹资重建洞灵观。重建后的洞灵观依山旁洞,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上下8殿。同年12月,经宜兴市人民政府批准,洞灵观正式列为道教活动场所。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