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京八件

京八件又叫大八件,即是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京味糕点,为清宫廷御膳房始创,流传至民间,以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等八种原料为馅,用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馅,烘烤而成,是京式糕点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产品。京八件是国内外宾客来京旅游时,除了游故宫、登长城、吃烤鸭以外,返程时还可以带回去精美的特产。
分类
糕点点心
产地
北京市
产地
北京市
目录

简介

京式风味糕点,为清宫廷御膳房始创,流传至民间,以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等八种原料为馅,用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馅,烘烤而成。一般做成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等八种形状,即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花糕、萨其玛等。

大八件

传统的“大八件”共分以下八种:

1.象征幸福字的福字饼。

2.象征高官厚禄的太师饼。

3.象征长寿的寿桃饼。

4.有方形带有双“喜”字的喜字饼。

5.有象征财富的银锭饼,椒盐咸酥馅。

6.是像一卷书的卷酥饼,也是椒盐咸酥馅。

7.有谐音“吉庆有余”的鸡油饼。

8.枣花饼,可能寓意年轻的夫妇早生贵子,而且要有男有女花搭着生。

共八种,分别为福、禄、寿、喜、财、文等,既文雅又形象地把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八件”喜事展现出来,这就是“大八件”名称的来历。

来历

“京八件”,又叫“大八件”,即是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京味糕点。今后国内外宾客来京旅游时,除了游故宫、登长城、吃烤鸭以外,返程时还可以带回去精美的“京八件”。

“京八件”是在宫廷糕点“大八件”的基础上研发的,传统的“大八件”是京味糕点的代表品种,从清宫里传出来的著名糕点,本是皇室王族在重大节日典礼中要摆上餐桌的点心,也是他们之间互相馈赠的必不可少的礼品,不但用料考究,还蕴涵着儒雅的文化色彩和皇室的高贵气派,后来从宫廷传到民间,受到各界人士的钟爱,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京城百姓礼尚往来的首选礼品。

实际上,北京这些“御膳出品”的糕点,论起源头来几乎都是民间的“仿货”。明穆宗在没即位之前,经常派人到东长安街买零食,做了皇帝之后,还对街头的美味念念不忘。甜食房深谙皇帝心意,便到那些糕饼店“卧底”,偷学制作方法,又花费不少银子采购原料,仿制了一些出来。皇帝都能很专业地品尝出每种的出处,并且很得意地告诉御厨们,这些“高价”点心,在街上5文钱就能买到。

“京八件”的每件糕饼本身,也并非明朝才被“发明”出来,甜食房也就是起了个“打包上市”的作用。早在辽金时期,北京的糕点制作就已经相当专业化和规模化了。但早先的糕点并不是专门为“人”做的,它们首先是用于祭祀的贡品,祭天、祭神、祭祖之后,撤下供桌,众人才能分食。

元朝时,蒙古人为北京带来牛羊油、牛羊奶制作的草原风味糕点。明朝首都是从南京迁到北京的,江南点心自然也流入京城。清朝建立后,又传入萨其马之类的满族糕点。不同风味、不同品种、不同制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相互影响磨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味点心”。清朝、民国之后,“京八件”也随着时代演变出许多版本。

细说

“京八件”是京式糕点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产品。在清代,它一直是皇室、王族祭祀、典礼的供奉食品和红白喜事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礼品及陈列品。

“京八件”原本不是糕点的名称。由于当初是将有“福”、“寿”、“禄”、“喜”以及“事事如意”等吉言美语的糕点,置于八只盘子里摆成各种图案,所以成为京八件。

京八件分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三种。它们都是有馅的点心,区别主要在于皮:酥八件是酥皮类的点心,两次和面,层面层酥;酒皮和奶皮八件是硬皮类的点心,一次和面,分别加入适量的黄酒、白兰地或鲜牛奶,素以具有酒香和奶香。此外,它们的形状略小于大八件,花样也少一些。

京八件的馅多为炒馅,主料分别有白糖、山楂、枣泥、澄沙等,再加一些子仁、桂花、玫瑰、蜂蜜等辅料。细腻提丝,口感绵软,带有蜂蜜的清甜芳香,因此也称为“蜜馅”。

京八件总的特点:色泽洁白(若用豆油、菜子油和面,皮色则稍黄),口感酥松绵软,口味纯正甜、咸,此外,还分别有酒香、奶香、枣香、豆香以及子仁香和天然鲜花香等等。现今八件的外形有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等八种形状,馅有玫瑰、香蕉、青梅、白糖、枣泥、豆沙、豆蓉、椒盐等八样。这是京八件的一层新含义。

京八件来源于宫廷御膳房,在配料、制作方法以及成品的形状和风味上,基本保留了原来的特色,如京八件的皮料制作,汉族一般多用大油,满族则除用大油外,还要加些奶油。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