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旅游 历史人文建筑 石刻 仙字潭摩崖石刻

仙字潭摩崖石刻

仙字潭摩崖石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漳州城西北30公里处华安县沙建镇九龙江支流汰溪中游。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溪水折曲成潭。北岸临水悬崖的峭壁上,遗存着许多古石刻,除“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一处为汉字外,其余都是离奇古怪的纹样。纹样有大至长0.74米、宽0.35米的,有小至长0.15米、宽0.09米的,形状各异,共50多个,占位长30余米,像是字,又像画,还似符号,神秘深奥,人莫能识,于是讹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此地亦因之称为仙字潭。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新石器时代至周)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
目录

漳州华安有一仙字潭,那儿的崖壁石刻,被民间传为神仙的笔迹,称“仙字”、“仙书”、“仙篆”,地名遂为“仙字潭”。

那些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图字符号”,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专家学者前往考究。

1957年8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实地调查后做了全面介绍。石刻现存50多个符号,似字似画,形状奇特,大者长74厘米、宽35厘米;小者长15厘米、宽9厘米,分布范围约200平方米。

关于仙字潭古石刻,清《漳州府志》、《龙溪县志》等书均有记载。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到此考察后,撰写《汰溪古文》一文,始启“仙字潭”科学研究之门。

“字”“画”之争“干戈”不息。

仙字潭古石刻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深刻达五六厘米。据分析,从仙字潭石刻的制作方法上看,并非金属制作,而是用坚硬的石器磨刻,其上限未尝不可提到新石器时代,又可以佐证当时还没有进入青铜器时代。如果对照具有金属器具凿痕的武夷山悬棺时间距今3000年,可以推定为更早。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华安石刻是古代岩画,全部图像分为五组:有的表现杀戮俘虏后举行的祭祀活动,有的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征战胜利后的狂欢。整体是对商周时期福建南部越人部落间某次较大规模战争全过程的实况记载。可另有一些人却认为,石刻反映的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古越人庆贺收成、祭祀祖先的场面。同样的画面,却能读出差别迥异的解释,也可以谓仙字潭之神奇。

古今解读

韩愈首先试图破译

据北宋的《太平广记》载唐张读著的《宣室志》记载:唐代大文豪韩愈是历史上最早试图对仙字潭岩刻进行述释者,唐元和二年(810年),“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至东洛”,请韩愈辨认,韩愈“见识之”,释读其文曰:“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畀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共19字,是为“天公责蛟螭”说。

明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九《方域》、清乾隆《福建通志》和清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八·记遗》,也类似记载,李协也曾提出,“漳泉两州,分地太平,万里不惑,千秋作程,南安龙溪,山高气清”的24字“地界说”。毋庸置疑,古文献记载对于仙字潭岩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对其真正的研究一千多年来都无法突破。

黄仲琴开研究先河

1915年8月,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有筚路蓝缕之功。他不避风险,披荆斩棘,深入实地调查,并在1935年将其调查情况和研究论文《汰溪古文》在《岭南大学学报》四卷二期上发表,开“仙字潭”研究的先河。认为汰溪摩崖石刻“疑即古代兰雷民族所用,为爨字或苗文的一种”。

刘蕙孙解读十个半字

1982年《福建省文博》第二期,发表了刘蕙孙《福建华安汰溪图像文字初研》一文,解读了其中一组为十个半字:“昱(明日),馘夷俘越,□吴王昱,吴战越,战番、□番”。

1984年《福建文博》第一期林蔚文《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试考》,可通读为:(部落)二师(征)伐(敌)酋(首)俘伏(敌)酋(首)。即在部落征伐越某一部落(氏族)的一次战斗记功石刻。

盖山林等人提出画说

1000年来,一直只有“文字说”一家之言,直到1986年初,盖山林独树一帜,论作岩画发表《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一文,陈兆复发表《岩画的召唤》等,才对“文字说”提出挑战,明确提出岩刻是“岩画”,于是争议大起。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