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庄河市鞍子山乡石嘴村,是一套建于清代的中国民居四合院,原有老建筑已成危房,现已按原貌修复,院中增建李秉衡半身塑像。
李秉衡(1930年—1900年),字鉴堂,出生于奉天省岫岩厅南石嘴河畔(今庄河市鞍子山乡)童年即勤学习武,少年随父到江南,青年时步入仕途。
1874年以后,历任完县知县、蔚州知州、平阳知府等。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任广西按察使,1885年承办广西前敌军务,由于后勤保障可靠,仅半个月,就使清军取得镇南关、谅山等重大战役的胜利。
1885年6月,升任广西布政使,处理战后撤军和重新布置广西边防边务。两年后,又被“钦派”参加中法合勘中越边界事宜。对法国侵略军寸土不让,因他的做法与朝廷意见不合,受到革职处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到任后,为加强国防,筹措备战所需资金30万两白银。日军占领旅顺等地后,他力主抗战,收复失地。并对李鸿章以“保全舰船”为借口,命令威海军舰“不得出海”的错误决定进行批评。
1895年2月,由于李秉衡精心调遣,先后收复宁海、文登、荣成、威海,山东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年4月,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李秉衡4次上书,电奏反对意见,被调任四川总督。他万般无奈,辞去职务,居河南安阳县。1899年8月,他被清政府起用,到奉天查贪污案,奏撤了不称职的将军荣和。同年10月,任他为长江水师大臣,光绪皇帝赏他“头品顶戴”。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八国联军侵华宣战,命李秉衡北上。他到北京时,天津已经失陷。西太后任李为直隶总督,保卫京城。李秉衡立下“宁愿为国捐躯,决不怕死后退”的誓言,率军出京。李到达通州时,八国联军已侵占杨村,荣禄自杀。马玉昆、宋庆大败逃退。此时,李身边除几个幕僚外,已无兵勇,回天无力,毅然服毒自杀,终年70岁。李秉衡殉国后,光绪帝“谥忠节,入昭忠祠”。1901年9月,清政府与八国联军侵华国家签订卖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严惩“排外”的官员,包括死者,李秉衡被夺恤典。
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李秉衡建立塑像,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2011年3月15日,李秉衡故居被列为大连市第三批重点保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