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锦绣杜鹃

锦绣杜鹃,属杜鹃花目,杜鹃花科半常绿灌木;花芽卵球形,鳞片外面沿中部具淡黄褐色毛,内有粘质。伞形花序顶生,有花1-5朵;花梗长0.8-1.5厘米,密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花萼大,绿色,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2厘米,被糙伏毛;蒴果长圆状卵球形,长0.8-1厘米,被刚毛状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9-10月;产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著名栽培种,成片栽植,开花时浪漫似锦,万紫千红,可增添园林的自然景观效果,也可在岩石旁、池畔、草坪边缘丛栽,增添庭园气氛。盆栽摆放宾馆、居
目录

形态特征

半常绿灌木,高1.5-2.5米;枝开展,淡灰褐色,被淡棕色糙伏毛。叶薄革质,椭圆状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反卷,全缘,上面深绿色,初时散生淡黄褐色糙伏毛,后近于无毛,下面淡绿色,被微柔毛和糙伏毛,中脉和侧脉在上面下凹,下面显著凸出;叶柄长3-6毫米,密被棕褐色糙伏毛。

花芽卵球形,鳞片外面沿中部具淡黄褐色毛,内有粘质。伞形花序顶生,有花1-5朵;花梗长0.8-1.5厘米,密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花萼大,绿色,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2厘米,被糙伏毛;花冠玫瑰紫色,阔漏斗形,长4.8-5.2厘米,直径约6厘米,裂片5,阔卵形,长约3.3厘米,具深红色斑点;雄蕊10,近于等长,长3.5-4厘米,花丝线形,下部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长3毫米,径2毫米,密被黄褐色刚毛状糙伏毛,花柱长约5厘米,比花冠稍长或与花冠等长,无毛。蒴果长圆状卵球形,长0.8-1厘米,被刚毛状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本种与白花杜鹃R.mucronatumG.Don相似,但本种的花冠为玫瑰紫色,植物体各部无腺头毛,易于区别。

生长环境

喜温暖、半阴、凉爽、湿润、通风的环境;怕烈日、高温;喜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土壤;忌碱性和重粘土;排水通畅,忌积水。

分布范围

产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著名栽培种,传说产我国,但至今未见野生,栽培变种和品种繁多,不予列出。

生长繁殖

扦插:在梅雨季进行。选取半成熟嫩枝,长12~15厘米,去掉基部2~3片叶,留顶端叶片并剪去一半。插条用0.8%吲哚丁酸溶液处理2~3秒,插入沙床,室温保持在15~18℃,插后50~60天生根。

压条:在4~5月进行,用高空压条法。选取2~3年生成熟枝,在离枝顶20~30厘米处行环状剥皮,宽2厘米,用腐叶土和薄膜包扎。4~5个月愈合生根,秋季剪离盆栽。

播种:以4月为宜,采用室内盆播。发芽适温为22~24℃,播后10~15天发芽,幼苗生长慢。

病虫防治

褐斑病

症状:褐斑病也称为叶斑病。起初,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呈不规则状,病斑转变成淡红褐色,中部呈暗褐色。病叶过早脱落,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检查病叶,可在病斑上发现黑色小粒点。

防治方法:冬春及时扫除并烧毁落叶。植株展叶后,每隔半个月喷施波尔多液(1:1:100),可连续喷施2-3次,以防发病。在发病早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次,以抑制病害发展。

冠网蝽

症状:为害状成虫、若虫都群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背面出现很象似被溅污的黑色粘稠物。这一特征易区别于其它刺吸害虫。整个受害叶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很多苍白斑点,受害严重时斑点成片,以至全叶失绿,远看一片苍白,提前落叶,不再形成花芽。

防治方法:冬季彻底清除盆花、盆景园内周围的落叶、杂草。对茎干较粗并较粗糙的植株,涂刷白涂剂。在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到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的阶段,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机。可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10-20%拟除虫菊酯类1000-2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主要价值

成片栽植,开花时浪漫似锦,万紫千红,可增添园林的自然景观效果。也可在岩石旁、池畔、草坪边缘丛栽,增添庭园气氛。盆栽摆放宾馆、居室和公共场所,绚丽夺目。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