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汝城县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汝城县城西郊桂枝岭麓,南部邻里井坡乡大村村,清嘉庆九年(1804)为纪念县令宋理学家周敦颐而建。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50M2,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整个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松涛白云,流水锵然。清代著名作家郭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名人曾求学于此。濂溪书院绵延八百余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堪称九江书院史奇观。
所在地/隶属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濂溪路1号
旅游景区级别
3A
所在地/隶属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濂溪路1号
目录

濂溪先生

周敦颐,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书院介绍

基本信息

九江濂溪书院,始称濂溪书堂,亦称濂溪祠。宋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今赣州市),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溪。”濂溪本是周敦颐故里之名,周敦颐远离故乡,在外地长期为官,一来因为清廉而贫不能返乡,二来喜爱庐山之美,结屋于此,取名“濂溪书堂”,表示侨寓此地,乡关在目之意。该书院历代屡有兴建,数易其址,称谓亦有变更。

汝城濂溪书院,汝城县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是汝城人民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距今已有785年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濂溪书院为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汝城濂溪书院是为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

称谓和校址

据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德化县志·书院志》记载,九江濂溪书院先后有四个称谓、四处校址:一曰濂溪书院,即早期的濂溪书堂,周敦颐逝世后改为濂溪祠,位于九江市治之南十五里处莲花峰下(今庐山区十里乡)。二曰濂溪港书院,在书堂左大筑学舍二十六楹(一列房屋称一楹),可见规模之盛,后毁,明正统、嘉靖、清康熙、乾隆时先后重修。明清时期又在浔阳城内建过两所濂溪书院,一曰丰储坊濂溪书院,为明嘉靖年间兵备道陈洪蒙建,院内有濂溪祠、无极堂、书室五幢、学舍四幢等建筑,清末已废弃。二曰新濂溪书院,在世德坊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知府初之朴建,嘉庆、咸丰、同治间多次重修,原是祀濂溪先生神位的地方,后来成为青年学子受业习艺准备参加科举的场所。清末,在此基础上兴建九江中学堂。

濂溪书院绵延八百余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堪称九江书院史奇观。

著书与弟子

周敦颐始筑书堂,当是从个人退隐会友读书蓍述着眼。真正成为书院,始于1071—1072年间,即周敦颐知南康军时,尤其是在隐居书堂讲学之后。他潜心著述,留下了《太极图说》、《通书》—宋代理学的开山篇,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宋代理学的鼻祖,即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创者,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产生极大影响。不仅如此,他还培养了声名煊赫的两名弟子:程颢、程颐两兄弟。他们是早年由周敦颐在南安(今南康县)因程父程珦之托而收留、受业于濂溪书院的,程颢受周敦颐影响更大些,二程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宋元之际学者吴澄(1249—1333),江西崇仁人,官至元代翰林学士,他曾在濂溪书院一边休养,一边讲学,认真阅读院中藏书,研究理学,折中于朱(熹)、陆(九渊)两派,知名一时。

地位

濂溪书院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理学发展史上,更处于其他书院无法比拟的核心、灵魂和渊源的显赫位置。历史上到九江濂溪书院求学、游学、拜谒、寻访者,可谓连绵不断。许多名人诸如黄庭坚、苏轼、“二程”、朱熹、王守仁等等,都曾在此驻有足迹。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撰《濂溪先生祠堂记》、《濂溪先生画像记》。两年后,他知南康军,不仅怀着对先师敬仰之情,遍访元公当年在南康、庐山、江州的遗迹,修缮先生旧居,建“爱莲碑”、题“爱莲匾”,还亲自把白鹿洞书院的生徒带到山北拜谒濂溪祠。“我率诸生拜祠下,要令今古播清芬”,可见参拜的情景与目的。

演变

书院的创办之初带有浓厚的私人讲学交友的痕迹。“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周敦颐《濂溪港》)记载了濂溪书院初期状况。到后来,基本上由官府办学。重建、修复的资金由府、县承担。即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濂溪先生)后百余年,象之先君子守九江,为建拙堂及爱莲堂于祠之侧。又其后,象之季史观之为德化宰,新造祠宇、书院、讲堂,为屋数十间,仿白鹿洞院例,招致名儒以为堂长,诸县举秀民以为生员,仍置田租以赡之,至今不废。”“乾隆二十一年知府董榕复移建(濂溪书院)于莲花峰下。后因莲花峰头涧水潮湿,风雨飘摇,肄业学子不能安居,屋遂倾圮。二十八年,知府温保初对肄业诸生每月于府学明伦堂考课,给以膏火,至今因焉。”(录同治《德化志》)

邵阳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是邵阳人民为纪念周敦颐先生开发邵阳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并继承其事业而创建的一所半官半私性质的学校,是明、清间宝庆府辖区民间最高学府。

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濂溪书院由东山书院和希濂书院合并而成。明嘉靖三十一年,分守下湖南道参议杨逢春创建东山书院,陈庆作《东山书院记》云:“嘉靖岁在壬子之次,邵阳东山书院成。十一月奉使岷藩,道经邵阳,两庠生……来征言曰:‘敞邑东山书院旧为寺,在资水之东,我藩参西渠杨先生听民理戎之暇,进诸生讲学于兹,喟然叹曰:民居环列若是也,寺可群乎?遂迁僧众而予之处。于是革故建新,崇规学制,更题其名为东山书院………”(《宝庆府志·礼书六》)。明末,书院毁于战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宝庆知府张惟养,邵阳知县濮万镒重修东山书院,康熙元年(1662年),邵阳知县颜尧揆等增建门屏、墙垣、房舍等,使书院略有成规,恢复了明时旧观。康熙十一年,知府李益阳增建讲堂,至此,“书院规制大备,人咸呼为濂溪书院”,但尚未正式更名。与此同时,又别建希濂书院于东山上,讲堂、后院、书室具备(同上)。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王玮再次维修,“恢崇舍宇,以乐育人才”。吴嗣富作《濂溪书院碑记》,从此,有关文献正式称该书院为濂溪书院。乾隆二十四年,宝庆知府郑之侨筹资重修,将原东山、希濂两书院合为一所,移祠西向,更其门额为“濂溪书院”,自此,该书院正式改称“濂溪书院”。郑之侨自作《新建濂溪书院记》以纪之。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府柳迈祖重修,自作《重修濂溪书院记》纪其事。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三十万大军围宝庆府城,书院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年),知府邵绶名主持重修。民国之后,废除科举制度,一度将该书院改为安和镇中心小学及邵阳佛教协会驻地,书院的历史至此终结。

书院规模

濂溪书院的前身为东山书院和希濂书院。东山书院原有校门、云衢、景濂堂、列舍、濂溪祠、会心室等,是一处三正两横外加校门、通衢的四合院,清康熙元年又增建门屏(即照墙)、墙垣、房舍等,其规模更加扩大了;希濂书院原有讲堂、后堂、书室、列舍等建筑,系两正两横的四合院。乾隆二十四年,知府郑之侨将两所书院合并,更名“濂溪书院”,并将原有校舍、祠宇整旧换新,又新建亭、台、馆、阁若干,使其规模进一步扩大。据郑之侨《新建濂溪书院记》所载,新建之濂溪书院,“垒石为台,崇九尺,广三十五丈,修得广之半”,即其台基高九尺,约3米;通面阔三十五丈,约120米;总进深为面阔之半,约60米;总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中轴线上之主体建筑依次为三希堂(又称致道堂)、敦崇实学室、藏书楼、观澜阁;两侧之厢房左为敬德,右曰居业,是为生员修习之所;其两侧又各有庑房十余间,系庖厨、餐饮及食物储存之所;院前筑门楼,“台高八尺,护以回栏;阁高四丈五尺,翼以栏楯,可頫可眺。阁之旁危石列榭,是为朋来亭。”大门之“外有崇坊,额曰‘贤关’,体闲先圣之道,亦示义利分途也”。书院之“后座一筵,祀周子、朱子”,又以张无垢、陆子寿、程颐、程颢配之,即六先生祠也。祠后“环之以垣,别存旧祠三楹,一以主刘公之祠,一祀曾、贺、李、何、王五君”,此即东山寺之刘公祠,五忠祠,与濂溪书院相邻,亦常与书院并称。至此,濂溪书院达到鼎盛时期,其“称名之盛,亦几与四大书院埒”(见(宝庆府志·礼书六》)。

田产与经费

濂溪书院因系半官半民性质的学校,官方无固定的经费,学校生员的生活及学习费用,主要靠社会各界捐助的田产来维持。清康熙之前,该书院(指其前身东山书院)尚“无官师董治及置田膳养之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邵阳知县王省置膳士田二百三十八亩有奇,每岁获租可四百石,分而为三:一送县学之师,一送九馆之师,一为诸生膏火”。其后,又相继将五馆、九馆、十一馆及义学之田产,统归濂溪书院管理,“于是,濂溪之租入颇富矣”。乾隆十年,“知府王玮檄经历向雯、邵阳典史康裕履亩清勘计实”,计有膳士田三百十六亩六四,科租五百七十石九八;宾兴田五十五亩,科租八十石;李公义学田十亩一,科租十六石。共计田三百八十二亩二四,租六百三石九八。这些田租,除给九馆学生租谷百二十石外,岁完正赋八两,扣除宾兴原额十一两,其余全部归濂溪书院所有,又将县学贫士田租四百九十石六八三八除解学政赈贫及布政司完饷的七十二两六三(合租谷约七十石)之外,悉归书院。这时,濂溪书院名下的租入总计达九百石有余。乾隆二十四年,知府郑之侨将筹建濂溪书院所节余的千两白银存之邵阳、武冈二质库,岁收子银八十两,及以前公存质库岁收子银一百七十一两余,全部作为师生修脯膏火之用,保障了来此学习诸生的生活及学习所需。

书院山长

濂溪书院之山长,见于志乘者,其前身东山书院首任山长为杨孟仁,继之者杨廷芳,而其生平行状皆无可考,清乾隆十年在任的山长为李芳华,生平行状亦无考。道光年间,宝庆名士、古文献学家兼诗人邓显鹤曾任濂溪书院山长。邓显鹤,字子立,又字湘皋,宝庆新化(今属娄底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博览群书,足迹遍天下,凡海内文人,多与之交。其生平喜搜集文献掌故,尝谓“征文考献,当自其乡始”,而“湖南自屈原、贾谊以来,通人志士,仍世相望,而文字放佚,湮郁不宣”。因“网罗散失,为《资江耆旧集》六十四卷、《沅湘耆旧集》二百卷。遍求周圣楷《楚宝》一书,匡谬拾遗,为《楚宝增辑考异》四十五卷。又主编《宝庆府志》百五十七卷、《武冈州志》三十四卷等鸿篇巨著,系濂溪书院山长中成就最著者。晚授宁乡训导,寻乞病归。与邵阳魏源最友善,尝相携游学长沙、京师等地,其终生鸿雁传书不辍。魏源尝为邓显鹤《南村耦耕图》记云:“夫劳人相竟以知能,野人相忘以无事,独怪予之浮沉于二者之间,而无一所自处也。……邓子归,其询诸仲氏,更有得焉,速以告余,当荷锸而相从于寂寞之符也”(李柏荣《魏源师友记》)。由此可知二人相契之厚矣。此后任濂溪书院山长而行迹可考者仅二人,一为杨修职,其为人笃实刚耿,“课徒严且勤,诸生翕然奋兴”,逝后入祀濂溪书院;一为刘荣干,咸丰(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间主讲于此。“诸生翕然附之”(见《邵阳市志·教育志》)。

周敦颐先生是邵阳历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清人吴嗣富《濂溪书院碑记》云:“尝考志书所载,胜迹为多,其间最著者有二:曰甘棠渡,曰濂溪祠。上下数千百年,济斯渡者,如沐旬宣;拜斯祠者,如亲光霁。一以政绩传,一以道脉传也。”前者是纪念西周初年召公姬奭巡行南国,开发邵阳的历史功绩;后者即为纪念周敦颐先生发展邵阳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近千年以来,邵阳人们纪念周敦颐先生的文物遗迹极为丰富,因篇幅及本人见识所限,遗记尚多,谬误之处,亦在所难免。敬请熟悉邵阳掌故的前辈与同仁批评及补证。

赣州濂溪书院

赣州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

创建于宋朝嘉祐年间(1056~1063),院址设在水东玉虚观边(今水东小学内),是周敦颐(字濂溪)任虔州通判时与程颢、程颐等弟子讲学之处。元朝末年书院毁于战争。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崔天锡重建,弘治十三年(1500)知府何光将书院改建于郁孤台下,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陈履忠将书院迁建于光孝寺右边(今赣一中内),改名为廉泉书院。清顺治十年(1653),巡抚南赣都御史刘武元将廉泉书院复名为濂溪书院,并在大堂设周濂溪和二程像。招收府属十二县生徒肄业其中。其后多有扩建,有东西讲堂、濂溪祠、夜话亭、斋舍等建筑。

乾隆十七年(1752),濂溪书院成为吉南赣宁三府一州官办书院,清末为吉南赣汀道道立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濂溪书院内创办致用中学堂,这是赣南创办新学的先声。光绪二十八(1902),赣南巡道刘心源和地方绅士刘心源和地方绅士刘景熙将整个濂溪书院改办为虔南师范。此后,先后为吉南赣宁师范学堂、赣南宁师范学堂、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赣县区中学、省立第三中学。1933年8月起,复名省立赣县区中学,成为当时赣南最高学府。解放后,改名为江西省立赣州中学。1953年,改名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至今。濂溪书院自创建以来,三易其地,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夜话亭现保存在赣州市第一中学院内。故水东可称为赣南教育的发祥地。

我生近圣人居,教泽如新,敢忘鲁壁金丝,尼山木铎;

此来继贤者后,风流未泯,窃愿士崇礼仪,俗尚弦歌。

佚名题濂溪书院

夜话亭

夜话亭,位于江西赣州古城区东南,现厚德路的赣州市第一中学内。旁有一泉,相传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35年),一夕雷震,泉忽涌出,遂以太守廉取名“廉泉”。宋知军越履祥建廉泉亭。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官岭南,过虔州(今赣州),慕名造访当地名贤阳孝本,两人相处甚欢,游祥符宫,观廉泉并在此谈心至深夜和作诗。因此后人改廉泉亭为夜话亭。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撤亭建坊,额为“赣第一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易坊为亭。额为“光风霁月”,并仍悬“赣第一泉”匾于此。夜话亭为新建,尚存乾隆濂溪书院山长吴湘皋刻的《苏阳二公夜话图》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城濂溪书院

2001年以来,汝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濂溪书院进行了修复,完成了广场建设、前坪铺设、室内陈列以及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品位,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湖南省周敦颐研究专家的好评。重修后的濂溪书院成为了汝城文化事业发展的亮点和游览观光的热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党政要员、莘莘学子、文人墨客拜谒者络绎不绝。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