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普通翠鸟

普通翠鸟上体金属浅蓝绿色,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头顶布满暗蓝绿色和艳翠蓝色细斑。眼下和耳后颈侧白色,体背灰翠蓝色,肩和翅暗绿蓝色,翅上杂有翠蓝色斑。喉部白色,胸部以下呈鲜明的栗棕色。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中文学名
普通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atthis
英文名
Common Kingfisher
别称
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蓝翡翠,秦椒嘴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佛法僧目
翠鸟科
翠鸟属
普通翠鸟
亚种
7亚种
目录

基本介绍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

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分布于北非、欧亚大陆、日本、印度、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常见种类

1.普通翠鸟指名亚种Alcedoatthisatthis非洲西北部、保加利亚、阿富汗、印度,西伯利亚、中国、西班牙、埃及,苏丹、阿曼和巴基斯坦。

2.普通翠鸟普通亚种Alcedoatthisbengalensis印度、中国、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摩鹿加群岛和菲律宾。

3.普通翠鸟东帝汶亚种Alcedoatthisfloresiana巴厘岛、东帝汶

4.普通翠鸟苏拉威西亚种Alcedoatthishispidoides苏拉威西、摩鹿加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

5.普通翠鸟欧洲亚种Alcedoatthisispida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伊拉克。

6.普通翠鸟所罗门群岛亚种Alcedoatthissalomonensis所罗门群岛

7.普通翠鸟南亚亚种Alcedoatthistaprobana斯里兰卡、印度。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主要栖息于林区溪流、平原河谷、水库、水塘、甚至水田岸边。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柬埔寨、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的、立陶宛、卢森堡、澳门、马其顿、马来西亚、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旅鸟:关岛、马尔代夫、也门。

产地不确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帕劳。

形态及特征

普通翠鸟人们最熟悉的种类。上体金属浅蓝绿色,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头顶布满暗蓝绿色和艳翠蓝色细斑。眼下和耳后颈侧白色,体背灰翠蓝色,肩和翅暗绿蓝色,翅上杂有翠蓝色斑。喉部白色,胸部以下呈鲜明的栗棕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橘黄色条带横贯眼部及耳羽为本种区别于蓝耳翠鸟及斑头大翠鸟的识别特征。雄鸟上嘴黑色,下嘴红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黄色(雌鸟);脚-红色。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大小量度:体重♂24-32g,♀23-36g;体长♂153-175mm,♀159-175mm;嘴峰♂32-40mm,♀35-41mm;翅♂67-74mm,♀68-74mm;尾♂30-36mm,♀31-37mm;跗蹠♂8-11mm,♀8-12mm。(注:♂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或附近陡直的土岩或沙岩壁上,掘洞为巢。洞圆形,呈隧道状,洞口直径为5-8cm,洞深50-70cm。洞末端扩大成直径10-15cm、高10cm的巢穴,巢穴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些松软的沙土。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7枚,卵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0-21mm×17-19mm,重3.2-4.0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9-21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育23-30天即可离巢飞翔。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