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旅游 罗家坝遗址

罗家坝遗址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地处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距今有5300年历史,1999年发掘了涵盖东汉、西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2000年,考古发掘被评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为证明巴文化可能起源于川东北提供了考古证据。2016年11月,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名单。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新石器时代至东汉)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
目录

遗址介绍

罗家坝遗址总面积60万平方米,1999年,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深达2.75米,涵盖了东汉、西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次发掘,使罗家坝遗址名声大振,这段尘封五千年的古文明也随之被揭开,它的价值震惊了世界。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至2004年,已发现生活遗址区和墓葬区共2万多平方米,灰坑24处,墓葬23座,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点: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东,或坐南向北偏西,均是狭窄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骨骸多数清楚,墓葬与墓葬之间多次叠压打破,时代都为战国中晚期。所有发掘的墓葬都具有巴人墓葬典型的组合器。

男性墓葬以兵器为主,有青铜剑、矛、箭镞及陶器釜、罐等,女性墓有纺轮、串珠、玉管等。据初步统计,该遗址已出土青铜器30多件、陶器40多件和数百件陶器残片,许多器物在罗家坝是首次发现。

地理位置

罗家坝巴人遗址距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城35公里,该遗址曾为东乡县县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其宗姬封于巴”(《华阳国志》),宣汉县地即属巴国领域,该遗址所在地为古代东乡废县治地。从西魏恭帝二年至元二十年(公元555年-1283年),建县长达728年。

废县治地,古籍明载位于益迂(今中河)下蒲(今后河)两水间,也就是今天的普光镇对岸。

初为罗家坝,唐代德八年(625年),移治于东一里,安养故城,即张家坝,宋初复还罗家坝旧治。

明:《羲州府志》记载为:东乡八景之一,其名曰:花港流杯。该遗址在后河,中河交界处。三面环水,背靠浅丘山地。

发掘历程

偶然发现

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前河、后河在此交汇。这里土地平旷,田畴交错,绿树掩映。当地村民世代以打渔和农耕为生,日子过得安详而宁静,上世纪80年代前,谁也不知道他们每天路过无数遍的土里埋藏着惊世之谜!

1975年冬季,罗家坝几位村民踩瓦泥时先后拾得青铜器40多件,主要是剑、矛、钺。因不清楚是何物,这些东西大多被村民丢弃或是拿到废品站换了烟酒。省市文物专家前往罗家坝考查并采集标本,认定这里为战国时期的土坑墓群和汉代遗址。

1987年,四川省解放以来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如火如荼。宣汉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田野普查中了解到:当地一名教师反映罗家坝村民在修房建屋、耕田翻地时经常发现陶片、汉砖和铜器,而且洪水过后,村民们曾拣到过青铜罐等。

1996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发掘罗家坝战国土坑墓群,但是由于三峡考古遗址的抢救性发掘,罗家坝发掘工作一拖再拖。

深入发掘

1999年9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达州市文物管理所、宣汉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罗家坝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个、房址1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包括一柄巴人的标志性兵器——柳叶剑。这次试掘艳惊世人,首次发现了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周——商——夏——新时器晚期”文化层垒压,首次对川东春秋战国巴人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器物组合有了清晰了解。

2003年3月至7月,罗家坝遗址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个,出土青铜器、陶器、骨器、铁器、玉石器等随葬品600余件。两次发掘陶片标本3000余件。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涵盖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时期,历史年代久远,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疑为巴国王侯墓的33号大墓,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巴式青铜兵器、彩色陶器和巴人印章等,具有显著的巴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特征,填补了巴文化研究空白。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530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共清理了36座墓葬和13座灰坑,出土各类文物500多件,其中包括224件铜器、195件陶器和近百件玉、石、骨器。首次在罗家坝遗址发现了双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各1座,丰富了罗家坝遗址的东周墓葬材料,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巴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族属有重要意义。这批墓葬出土的器物以巴蜀器物为主要特征,同时出土的“长喙鸟”纹饰的铜矛属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罗家坝东周墓地排列有序,从南向北可分为6排,排与排之间可能存在血亲、等级或时代关系,这一发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所反映的巴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

最新发现

2016年6月,结束了宣汉罗家坝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的四川省考古院考古队员郑万泉,在一国际考古会议上介绍了《川东巴文化新发现》。据他透露,此次发掘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为证明巴文化可能起源于川东北提供了考古证据。

巴文化究竟起源于何处?秦末汉初学者的著述《世本》曾记载巴人源于鄂西。尤其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展开,从史前文明到明清时期几乎各时代都没有缺失的考古资料,也为巴文化源于湖北提供了证据。不过,罗家坝的此次考古新发现,却为巴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可能。郑万泉透露,此次考古发掘从2015年底开始至2016年5月30日结束,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大量新石器时期考古遗存:在300平方米的区域,有六七十个灰坑和两座房屋基址,同时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成熟的聚落。

这是一个令国内外考古学者都振奋的发现。郑万泉说,宣汉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古代巴人曾在川东北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今更早年代的新石器时期考古遗存的发现,为巴文化起源于川东北提供了可能。此外,四川地处东亚次大陆南北交流的通道中,这次发现,为通道内人类活动痕迹提供了更多资料。

2017年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遗址新发现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据现场考古发掘负责人陈卫东介绍,渔猎、采集经济在罗家坝遗址的生产模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罗家坝遗址的发掘,立体式地呈现了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罗家坝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器物演变序列清晰,是嘉陵江流域目前发现的堆积厚、延续时间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进程与演进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价值

罗家坝出土的远古巴人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是具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在这批远古巴人文化瑰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都堪称旷世神品,而流光溢彩的金器,以满饰土、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器,亦多为前所未见的稀世珍品。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炜称:“巴人是中华民族祖先中的重要一支,四川发现罗家坝巴人遗址,使人们对古蜀历史的看法有了历史性转变。

穿越数千年历史烟云,罗家坝携巴风巴韵一路走来。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透过有限的记载、文物的诉说以及大巴山至今保留的某些民风民俗,仿佛可以看见古代巴人战场搏杀的刀光剑影、斩蛇驱虎的艰难生活和能歌善舞的乐观心态。曾有专家说,巴文化可与中原文化媲美。

巴国形成于商周之际,《辞源》注:“巴者,古国名,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夏朝时期,川东地区称“巴方”,商朝时称“巴奠(甸)”。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的首领叫廪君。

巴国前后历时约800年,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宣汉县文化局局长李春刚认为,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巴渝舞、巴乡清、巴人风情和巴人神话。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舞风刚劲,音乐铿锵,属武舞、集体舞。汉初巴渝舞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又是接待各国使节、宫廷祭祀、天子丧礼的乐舞。唐朝时巴渝舞仍是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消失。尽管如此,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踢踏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密不可分。

古代巴人善酿清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曾有记载。由于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以致秦昭王与板蛮定立盟约时以此酒为质。

巴人民风石朴凝重,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

巴人还创造了不少神话。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国内曾有专家推断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值得一提的是宣汉大山深处至今生活着不少土家族人,龙泉、渡口、三墩、漆树四乡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土家族自治乡。他们头包白帕、穿花边衣服、大块吃肉、住吊脚楼的生活习俗,以及跳摆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娱乐形式,据说就是古代巴人的遗风。

也许生性骠悍的巴人在这一片开阔地带早就过着田园牧歌似的生活。据史书记载,巴人种植水稻、燕麦,采摘桑叶养蚕,用上好的粮食酿制特有的清酒。他们有着丰富的事物。农耕文明改变了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优质的稻米被制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战争间隙,展示着她们短暂的美丽。

历史上,巴人尚武,生性骠悍,从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他们不断迁徙,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由于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发展、消亡,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所以留给我们很多疑问。今天,在达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无时不刻不感受到所蕴含的巴人气息,谈起巴人文化,我们也是无比自豪。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