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瑞典国王,军事家,军事改革家,杰出的军事统帅。为谋求瑞典在波罗的海霸权,1611—1629年间先后同丹麦、俄罗斯和波兰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三十年战争中,于1630年率瑞典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1631年的布赖滕费尔德会战、1632年的列克河会战和吕岑会战中,指挥瑞典军队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军队。但不幸在吕岑会战中阵亡,终年38岁,他是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国会封为“大帝”(den sto

出生地
出生地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中文名
中文名
外文名
外文名
别 名
别 名
国 籍
国 籍
民 族
民 族
职 业
职 业
信 仰
信 仰
王 朝
王 朝
在位时间
在位时间
前 任
前 任
继任者
继任者
目录
目录
  1. 1、继承人
  2. 2、贤相

古斯塔夫二世

瑞典国王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瑞典国王,军事家,军事改革家,杰出的军事统帅。为谋求瑞典在波罗的海霸权,1611—1629年间先后同丹麦、俄罗斯和波兰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三十年战争中,于1630年率瑞典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1631年的布赖滕费尔德会战、1632年的列克河会战和吕岑会战中,指挥瑞典军队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军队。但不幸在吕岑会战中阵亡,终年38岁,他是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国会封为“大帝”(den store)者,清教徒则称之为“北方雄狮”。

出生地 斯德哥尔摩
出生日期 1594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在三十年战争中多次击败天主教联军、现代战争之父
中文名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外文名 Gustav II Adolf
别 名 古斯塔夫大帝、北方雄狮
国 籍 瑞典
民 族 瑞典人
职 业 瑞典国王
信 仰 基督教路德宗
王 朝 瓦萨王朝
在位时间 1611年10月30日-1632年11月6日
前 任 卡尔九世
继任者 克里斯蒂娜女王

简介

1594年出生,当时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为同一君主齐格蒙特三世,西吉斯蒙德笃信天主教,古斯塔夫的父亲卡尔九世借助基督教路德宗的力量,将侄儿西吉斯蒙德逐回波兰,1604年自立为王,奠定了瑞典的新教地位,1611年驾崩,由古斯塔夫继位。

古斯塔夫的父母都是新教徒,他娶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女儿玛丽亚·伊莉诺菈(英语:MariaEleonoraofBrandenburg)为妻,浓厚的家庭新教背景使他成为一名坚定的路德宗新教徒。

少年即位的古斯塔夫接手的是一个开局形势并不明朗的瑞典王国。因王位之争,瑞典与波兰征战不休;为了保护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扼杀俄罗斯人进入波罗的海的企图,瑞典人又与俄国展开作战;进入全盛期的丹麦为了夺得波罗的海霸权地位、迫使瑞典重新回归卡尔玛同盟,对瑞典发动战争,瑞典在卡尔马战争(1611-1613年)败于丹麦,不得不割让经济发达的卡尔玛地区,承认丹麦在北欧的优势。

通过17世纪初的一系列战争,古斯塔夫意识到,瑞典的战争之源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波罗的海控制权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波罗的海北岸国家,瑞典的国力成也这片海,败也这片海。这片水域使得瑞典王国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与大陆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也是瑞典在宗教改革中保持强硬姿态的最大资本。而且波罗的海丰富的渔业资源与四季适宜航行的水文条件让瑞典可以大力发展渔业并与周边国家展开海洋贸易。自维京时代开始,瑞典人就是一个重视海洋的民族,瑞典人过去的成就依赖于海洋,未来也必将得益于海洋。不过,瑞典虽然依靠海洋获利颇丰,但是也为此担负着高风险。南方的波兰与东部的俄罗斯都在觊觎这片水域,西面的丹麦扼守卡德加特海峡,阻挡了瑞典打通大西洋进入西欧的惟一通道。因此,夺取波罗的海的霸权、将其变成瑞典人的内湖就成为了瑞典人的天命。

古斯塔夫二世

第二,新教是瓦萨王朝合法性的来源和立国之本。瑞典在新教阵营中算是态度比较激进的国家。瑞典皈依天主教时间晚,距离罗马还十分遥远,一直就是教廷影响力较为薄弱的地区。1523年瑞典从卡尔玛同盟中脱离以来,为了巩固独立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改宗新教。当时的古斯塔夫一世国王驱逐教廷主教,夺取主教任命权,没收天主教会财产,捣毁了天主教在瑞典的经济支柱,将路德宗确立为国教。不过天主教的复辟、破坏和颠覆活动从没有停止,如果要稳定国内意识形态,那么以新教的名义而战、扩大新教版图、与德意志北部新教诸侯建立联盟关系就成为保护王国安全必不可少的一步。此外,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诸侯国都在帝国的武力威胁下痛苦呻吟,皇帝急剧膨胀的权势甚至让当地的天主教势力都开始忌惮恐惧。他们非常盼望一位解放者能够让他们早日摆脱哈布斯堡专制皇权的枷锁。因此,瑞典人在德意志北部将会有许多潜在的盟友。

第三,哈布斯堡王朝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已经彻底威胁到瑞典王国的生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狂热的天主教信徒斐迪南二世依靠麾下的两员虎将和庞大的兵力,通过一系列战争,已经兵临波罗的海,此外,华伦斯坦还向他的宿敌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提供兵力打气,怂恿他对瑞典王位提出要求。当古斯塔夫对这一行为提出强烈抗议后,华伦斯坦居然回复道,"我们帝国的兵力实在太多了,没地方安放他们,只能让他们去波兰歇歇脚。"更不用说在《吕贝克和约》的签字仪式上,华伦斯坦十分傲慢地将在场的瑞典外交官赶出场外。这一系列赤裸裸的外交威胁让古斯塔夫意识到,瑞典与帝国的大战马上就要到来。

第四,来自英法荷的大量资助让瑞典有足够的资本打一场大陆战争。进攻哈布斯堡帝国这个巨人对于瑞典来说,几乎与蚂蚁撼树没什么区别。广袤的欧陆腹地、庞大的敌军兵力和漫长的补给线,如果只让瑞典人自己去承受,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争取大量的外援就成为了瑞典外交官们的头号课题。法国那边,虽然与哈布斯堡同为天主教国家,但是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建议下,法王路易十三决定支持新教阵营,用以制衡膨胀的皇权势力。在黎塞留灵活的外交运作之下,波兰与瑞典议和,为瑞典南下扫除了一个障碍。法国还为瑞典提供大量的金钱、粮食与火药支持,可谓不惜工本,精明的黎塞留意图借瑞典这把刀,好好地裁剪神圣罗马帝国的中欧版图。

17世纪初的瑞典王国在当时的欧陆只能算是二流强权,海军比不过荷兰、西班牙,陆军无法和哈布斯堡的帝国军队相比,高纬度的地理位置让国内的人口、耕地、经济总量又捉襟见肘。由此看来,动一番大手术是势在必行。

古斯塔夫的国内改革主要特点是保护农民自治权、大力发展金属冶炼、采矿和军工。在这个贵族依旧占据绝对主导力量的中世纪-近代过渡时期,虽然国王的力量依旧主要来自贵族,但是对于瑞典这种人力物力资源都相对短缺的国家来说,充分挖掘平民的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颁布法令,农民的自治权得到充分的保护,从而避免了贵族的过度剥削和压榨,这就能为王国保存足够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出于锻造大量武器装备的需要,古斯塔夫决定国家投资开发本国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冶金业,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先进的人才与技术,铁匠、铸炮师等军工职业可以6年内免税免服兵役。瑞典开始以优质的锻铁技术享誉欧洲,大量的铁资源也促进了其他手工业工场的繁荣,加速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增长。

古斯塔夫的经济改革归根结底还是为他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做支撑。首先,他对兵役制度做出了根本性变革,将当时风行欧洲的佣兵制度替代为征兵制。雇佣兵制度固然有其优点,例如节省本国人力、没有国土限制、有高度专业的作战技术等等,但是其弊端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不合时宜。由于雇佣兵"只向钱看"的本质,他们没有国家意识和君主效忠意识,出价者最高得之,因此他们在作战中的士气、战斗意愿就会因军饷而发生很大的不稳定性。此外,因为他们没有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所以纪律差是普遍现象,沿途肆意烧杀抢掠无人约束,他们因纪律性问题而造成的破坏甚至会远远超过他们在战役中所造成的。欧洲近代的雇佣兵首领几乎人人都背着恶名。意识到雇佣兵制带来的极大不稳定性和破坏性后,古斯塔夫以本国自由农民为主体的征兵制度作为兵源征集的首要选择。他颁布法令,全国15到40岁的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如拒服兵役则以相当数量的免服兵役金代之。为提高士兵们的作战素养,他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反复训练他们,并以严苛的军纪约束之。这样瑞军的战斗素质与纪律就有客观的保障,士兵们也在与古斯塔夫的朝夕相处中建立起强烈的情感纽带。

其次,强化武器装备的效能和质量。古斯塔夫在武器革新上格外重视火枪性能的改进,当时的欧洲主流战法依旧是长矛兵与火枪手搭配形成的西班牙大方阵,他认为武器的变革方向应当根据火枪愈受重视、骑兵日益衰落的趋势来实施调整。长矛兵在作战中需要形成密集的方阵,非常不灵活,造成了很大的人员战斗力的浪费,古斯塔夫开始着手加强火枪的射速与火力,将更多的步兵从长矛兵转入火枪兵编制,提升了整支步兵方阵的火力打击能力与灵活性。此外,他还十分强调炮兵在战争中的意义。减少炮重,增加火炮在野外的机动性,建立专门的炮兵编制,训练专业的炮兵部队,在炮种、射速、装弹等都进行了改良,并在步兵阵线中安插轻型加农炮增强火力输出。炮兵在古斯塔夫的手里从边缘化的辅助兵种变成了独立的核心兵种。

再次,改变步兵的作战队形。古斯塔夫在莫里斯方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减纵队深度,将队伍横队拉长,这么做的前提是火枪射击精度与速度的提升。拉长的队伍可以大大增加弹雨的密度,并对敌军的侧翼构成火力威胁,这就对旧式的西班牙方阵构成了很大的优势。

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瑞典军队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欧洲列强之中。

之后古斯塔夫参与三十年战争,让瑞典成为北欧霸主。

古斯塔夫以普鲁士的埃尔宾(Elbing,今波兰埃尔布隆格)为他在德意志战斗的基地,于1632年11月6日战死在德意志的吕岑。

在位期间建立了哥德堡和其他一些小城,又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创建塔尔图大学。当时瑞典王国的三大城市是里加(今拉脱维亚首都)、斯德哥尔摩和塔林(今爱沙尼亚首都)。当代的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都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广场,以纪念这位君主。

古斯塔夫的半身像

年表

1626年7月,波兰-瑞典战争中古斯塔夫和军队登上普鲁士皮劳。

1627年8月18日,古斯塔夫于特切夫会战中身负重伤。

1630年5月,古斯塔夫与军队进入波美拉尼亚,7月6日他登陆德意志。

1631年9月,布赖滕费尔德战役中,即使新教联军的萨克森军队逃阵,但古斯塔夫仍大胜蒂利的天主教军队。

1632年3月,莱希河战役中,古斯塔夫再次大败蒂利,蒂利阵亡。

1632年4月,赖恩战役。

1632年5月,慕尼黑向瑞典军投降。

1632年9月,古斯塔夫进攻瓦伦斯坦控制的AlteFeste堡垒,但被击退。新教联军的一些雇佣兵变节(纽伦堡会战)。

1632年11月,吕岑会战中,古斯塔夫战死,但瑞典军仍击败华伦斯坦。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前,瑞典战争所得由Horn、Banér、Torstensson将军和奥克森谢纳大法官守着。

古斯塔夫战争经历由JohannPhilippAbelin所写。每年11月6日,瑞典都会纪念古斯塔夫·阿道夫日。当天会卖国王的巧克力奖牌,一种特别糕点。当天也是瑞典官方国旗日。

古斯塔夫二世

人物生平

古斯塔夫以灵活运用野战炮兵著称。除此之外,他注重主动进攻,比一般线性作战更强调机动性。他指挥的装备滑膛枪的火枪手射击准确,装填速度是当时其他国家的士兵的三倍。现代军校把这个称为优势火力。因此,克劳塞维茨和拿破仑都把古斯塔夫二世尊为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统帅之一。他坚持不懈,亲近手下官兵,为此他获得了巨大的威望。

古斯塔夫热衷于亲临前线带队冲锋,颈、喉、腹部都受过枪伤,有一发子弹留在他颈部靠近脊椎的地方。因此他不能穿常见的金属胸甲,因为胸甲压迫枪伤导致剧痛。古斯塔夫在吕岑战役佩戴的是轻便的生皮盔甲,这副皮甲当代陈列在斯德哥尔摩王宫的军械展览厅(Livrustkammaren)。

古斯塔夫年轻时曾化名嘎斯(GARS)上尉微服游历欧洲各地,目的是游学和在潜在的盟国和敌国参谋旅行。嘎斯这个名字是拉丁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AdolphusRexSueciae)的首字母缩写。古斯塔夫是一个高度启蒙的统治者,他严格控制瑞典贵族,并扶持工商阶级对抗贵族阶级。

介入德意志局势之前,古斯塔夫已经取得对波兰战争的胜利,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他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将军兼首相奥克森提纳尔带领1万人部队驻守普鲁士,用以威慑蠢蠢欲动的波兰和俄国,同时又安排了数千人的兵团和民兵武装留守瑞典各个要冲之地,形成反入侵的第二层保护网和机动支援远征军的后备力量。而海岸上,1.5万人、30多艘风帆战舰、200多条运输船的精锐之师已经集结待发。

古斯塔夫二世

1630年5月20日,在一切事宜安排妥当之后,古斯塔夫参加了最后一次全国等级大会,向大家郑重告别。他还抱着自己年仅4岁的女儿克里斯蒂娜,让与会的所有代表认识了他们未来的女国王。他要求代表们,如果他客死他乡,你们要向我保证会对她宣誓效忠,支持摄政王的统一安排,尽心尽力辅佐她成年。话还没说完,会议大厅里已经是啜泣声一片。

古斯塔夫在告别演讲中说道:"倘若我们在瑞典的土地上等待我们的敌人,只需一场战争,我们就会满盘皆输。但如果我们在德意志开局走运的话,接下来的路就好走多了。大海是辽阔的,我们必须在海的另一边有一番大作为。我不在的时候,我会每天向上帝祈祷,你们要正义、要忠诚,这样才能和我在九泉之下相会。王国的枢密院委员们,你们要襄助好我的王国;勇敢的贵族们,继续证明你们是曾经把南方帝国倾覆的哥特人的后裔;上帝的仆人们,用心呵护我的子民们的心灵;市民农民的代表们,希望你们五谷丰登、生活富足!我真诚地向你们祝福,深情地与你们告别,也许是永别了。"

1630年6月24日,古斯塔夫在波美拉尼亚登陆,瑞典介入了德国的三十年战争。

古斯塔夫在登陆之后面临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解放在帝国的压制下苟延残喘的德意志新教诸侯,并争取他们正式与他结盟。

当他开始进征德意志北部时,古斯塔夫只有4000名战兵。但他很快地巩固了新教徒的势力范围。1630年7月6日,他带兵在奥得河口的乌泽多姆岛登陆,很快占领什切青一带。在一连串凌厉的攻势下,波美拉尼亚、梅克伦堡都相继摆脱了帝国军队的控制。由于华伦斯坦被斐迪南二世皇帝解职,皇帝又起初没有把瑞典人当回事,因此古斯塔夫的开局算是顺风顺水。当古斯塔夫开始组建莱比锡同盟之时,皇帝开始意识到北部问题的严重性。帝国开始重兵北调,并任命久经战阵的蒂力元帅任总指挥。

在一系列的早期交锋中,帝国军队与瑞典军队在军纪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瑞军在古斯塔夫严苛军法的控制下对当地人民秋毫无犯,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而帝国军队则一路肆意烧杀,所到之地一片灰烬,被冠以"蝗群"的恶名。马格德堡就不幸成为了"蝗群"的牺牲品,这座德意志北部美丽繁荣的城市由于和瑞典结盟,坚决拒绝投降,破城之后的12小时之内被狂暴的帝国士兵烧杀淫掠、毁灭殆尽,只剩下一地瓦砾。

不论是否心甘情愿,马格德堡大屠杀造成的恐怖让之前一直对古斯塔夫怀有戒心的德意志新教诸侯立刻放下成见,忙不迭地选择与瑞典结盟,焦虑万分的勃兰登堡、黑森-卡塞尔、萨克森等邦国都向古斯塔夫提供人质、金钱和军队,请求古斯塔夫保护他们。在团结了北部的诸侯之后,与帝国展开清算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1631年九月,甚至在萨克森盟军逃阵的情况下,古斯塔夫在布赖滕费尔德战役中重创当时横霸萨克森的天主教军,是役古斯塔夫歼灭德意志名将蒂利军约一万多人,蒂利本人负伤南逃,欧洲为之震动。这也是线式战术首次在欧洲战场上被运用。这次胜利促使他计划入侵余下的神圣罗马帝国。

布莱腾菲尔德战役的结果彻底打破了皇帝斐迪南二世的计划。原先对北方"雪将军"古斯塔夫·阿道夫不屑一顾的他不得不承认,这个"雪团"并没有因为南下而消融,反而越滚越大。手下的大将蒂力元帅在战场上仅以身免,大量的精锐军团损失殆尽。

蒂力元帅在战场上的坏消息不仅让整个欧洲为之惊诧,而且还让他的主子斐迪南二世头痛不已。曾经让欧洲为之战栗的帝国军队居然覆灭于布莱腾菲尔德,还是被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国瑞典击败,帝国如今就像是一块炎夏里的臭奶酪,吸引着无数的苍蝇来分一杯羹。东方的奥斯曼帝国趁机再次发难,匈牙利又开始面临着异教徒的军事威胁;闷声发财的法国蠢蠢欲动,默默向莱茵河地区调遣了大量军队,磨刀霍霍欲将特里尔主教区拿下;教皇对皇帝的资金求援态度冷淡,对是否要进一步投资颇为疑虑;新教诸侯们与瑞典人交头接耳,准备"喜迎王师",很有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式坍塌。总地来说,德意志的现状对皇帝而言实属百年来前所未有之糟糕。

另一方面,古斯塔夫在德意志一战成名,他的威望、荣誉、魅力和因实施严格的军纪而产生的民望让他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收获了如救世主般的崇高地位。英雄、神圣复仇者、伟大国王、北方雄狮,如此多的溢美之词加于一身,他走到哪里,欢腾声就伴随到哪里。的确,古斯塔夫的宗教宽容政策、在外交上秉持的公正态度,给长期以来备受皇帝恫吓威胁的诸侯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出于对同为新教意识形态的袍泽情谊,以及脱离皇帝压榨的现实需要,不仅是新教诸侯,就连天主教诸侯也在考虑是否要与这位充满魅力的征服者走在一起。

布莱腾菲尔德大胜之后,古斯塔夫来不及庆祝,他立刻召开作战会议,商讨德意志的政治局势和下一步新教同盟军该如何扩大战果。会议的最后,他力排众议,决定自己亲自率军向西挺进,安排盟军萨克森人向南进军。

这个安排出乎将军们的意料。经此一役信心膨胀的他们认为国王最好乘胜追击,火速南下维也纳,趁帝国虚弱之时将哈布斯堡皇帝老儿一锅端掉,让将士们尽早回家。但是思维缜密、审慎稳重的古斯塔夫认为这样并不可取,因为四个现实因素要求他必须稳扎稳打。

古斯塔夫二世

首先,哈布斯堡王朝依旧是一个泥足巨人。虽然丢了德意志中北部,但仍拥有德意志南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里西亚等地,帝国依旧坐拥如此广袤的领土,闪电战未必能发挥效果;其次,如果发兵南下,必须要考虑后勤补给线的安全问题。如果孤军深入、轻敌冒进,万一后方有事,那很可能万劫不复;再次,德意志中北部诸侯林立,他们虽然纷纷对瑞典人伸出橄榄枝,但是绝不可轻信他们的热情。这些诸侯们是两面三刀的老油条,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最后,基于打一场持久战的需要,古斯塔夫需要更多的士兵和资金,巩固好北方的占领区、以后再图南下是最明智的选择。

向西挺进需要面临极端碎片化的政治结构。德意志西部的政治格局在德意志地区是最复杂的,这里既有新教国家,诸如黑森-卡塞尔、普法尔茨、法兰克福等,也有天主教诸侯例如乌兹堡、美因茨、班贝克、科隆等。他们就像一团麻绳一样互为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矛盾重重。复杂的政治-宗教结构让这一帝国领地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合力来对抗古斯塔夫,被各个击破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同时,布莱腾菲尔德的败将蒂利伯爵正在重整旗鼓,恢复元气。他败退到威悉河一带后又征集了帝国在下萨克森地区的驻军,还与两位将军富格尔、阿尔特林格会师。虽然他一再请求他的上司——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允许他与古斯塔夫再来一战洗刷耻辱,但是布莱腾菲尔德的惨重损失让大公畏首畏尾,严令他按兵不动,这就为古斯塔夫征服莱茵河一带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进军莱茵河流域之前,古斯塔夫先拿下了莱比锡和埃尔福特。

古斯塔夫的到来让诸侯们反应不一。有主动投靠开城献降的,例如黑森-卡塞尔、法兰克福;有负隅顽抗企图螳臂当车的,例如美因茨、玛利亚贝格;也有表面恭顺背后反水的,例如乌兹堡、班贝克主教区。主动投降的诸侯只需要向瑞典国王提供人质、为瑞典人分摊军费和给养即可,从而可以获得瑞典军队的保护。而拒绝投降被强攻下来的城市,则要缴纳一笔钱以免去被劫掠的厄运。不论如何,古斯塔夫严禁士兵施暴劫掠,对被征服的敌人宽大处理,从不强迫实施教令统一,也照顾当地统治者的尊严。这些温和的政策与皇帝统治下的严酷风格对比鲜明,不得不说,古斯塔夫在赢得人心、统一战线上做得比帝国要好得多。

美因茨的攻陷标志着古斯塔夫成为了莱茵河的新主人。通过对这一区域的征战,他扫清了哈布斯堡在该地区的残军和统治力量,下萨克森、普法尔茨、黑森、威斯特伐利亚都投入到瑞典人的阵营之中。

与此同时,德意志地区的国际关系也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天主教同盟的核心、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眼见大军压境,不得已向法国伸出橄榄枝,精明的他希望借法国给古斯塔夫施压,令后者对巴伐利亚高抬贵手,同时倒逼皇帝斐迪南二世继续拉拢他,并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位子让给他。法国也乐于在德意志地区增加一个盟友,有助于自己藏身域外操纵局势。此外,由于古斯塔夫进军莱茵河,挺进到法国的东部势力范围外缘,虽然法瑞是同盟关系,也难免让法王路易十三心存芥蒂,许多与瑞典敌对的诸侯也派大使前往巴黎,说瑞典即将攻击法国,劝法王与皇帝站在一起。但是老谋深算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早已看穿一切,不吃这套,他深知神圣罗马帝国这块肥肉依旧要用古斯塔夫这把刀狠狠切割。与皇帝结盟是不可能的,他竭力使法国摆出中立姿态,同时力促巴伐利亚与瑞典不动干戈、进行谈判,这样两个同盟都不得罪,能继续维持法国在德意志的最大利益。

古斯塔夫知道巴伐利亚是天主教同盟的心脏、皇帝与教宗的忠实拥趸,在两国的谈判桌上,他提出巴伐利亚可以保持中立,瑞典不会侵犯寸毫,但是前提是巴伐利亚断绝与皇帝的同盟关系与一切援助、大量裁军、不得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中采取任何行动等一系列十分苛刻的条件。同时,一封巴伐利亚公爵写给巴本海姆将军的密信被瑞典骑兵截获,这封信揭露了马克西米利安的真实意图,谈判只是个幌子,公爵要借机加强防御部署和召回蒂力,他根本不想与瑞典议和。谈判既然破裂,就没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止古斯塔夫进军巴伐利亚了。1632年三月,古斯塔夫入侵巴伐利亚。

马克西米利安一边紧急召回大将蒂力,一边沿着莱希河(列克河)部署重兵,蒂力将在这条河上全力狙击瑞典军队。

河对岸就是巴伐利亚的腹地,双方沿着河岸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由于瑞军一边的河岸地势较高,逐渐对河对岸形成了火力优势。瑞军还燃放了大量的木头和干草,用浓烟掩护工程兵搭建桥梁,当巴伐利亚军队发现时为时已晚。蒂力伯爵身先士卒率军围堵,但是一枚小型火炮的炮弹落在了他身边,让他重伤不治。一代名将蒂力元帅,当场陨落。蒂力元帅一世英名,没有死在与最强对手的大会战之中,反而死于一场不起眼的小型遭遇战,这种不荣誉的死法令他死不瞑目。临死前,忠诚的老将告诫马克西米利安公爵,让他撤退到雷根斯堡,并尽可能地联合波希米亚人防卫奥地利。可叹的是,蒂力临死也不知道,波希米亚已经被瑞典的同盟萨克森占领了大半,首都布拉格已经在萨克森将军阿恩海姆的大军前不战而降了。

之后瑞典又连陷奥格斯堡、慕尼黑和纽伦堡。这是三十年战争瑞典阶段的顶点。同夏,他尝试寻找政治上的解决方案,从而同时保证已存的德意志诸侯架构和新教徒的利益,但达成这个方针依赖着他在战场上的成功。

1632年4月,神圣罗马帝国重新启用曾击退丹麦的名将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复出后,首先攻击瑞典的盟友萨克森,并攻占了布拉格。9月,古斯塔夫将瑞典军向奥地利方向佯动,企图吸引华伦斯坦军离开。但华伦斯坦不为所动,反而乘机攻击萨克森,以切断瑞典供应线,迫使古斯塔夫回援。在九月的纽伦堡会战中,古斯塔夫被华伦斯坦击退。

1632年十一月,双方在莱比锡西侧的吕岑遭遇。在吕岑战役的关键时刻,古斯塔夫率领着骑兵冲锋入了一片浓雾和硝烟中,与主部队分散而战死。古斯塔夫死后,他的妻子玛利亚·伊丽欧诺拉先后把他的遗体和心脏留在她的城堡,时间长达一年多。当代他的遗体(包括心脏)安葬在斯德哥尔摩的骑士岛教堂。

紧接着古斯塔夫之死,旧瑞典国会于1633年二月决定赋予他“大帝”(denStore)的称号,从而成为“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GustavAdolfdenStore)。至此其荣誉仍没被给予任何其他瑞典君主。

古斯塔夫的石棺

相关

1、继承人

他的王后是位绝色佳丽,狮王的女儿克里斯蒂娜也挺厉害,既有老爹的“超才”,又有老妈的“超貌”,后来继承老爹王位,成为瑞典历史上最牛的女王之一。关于克女王的精彩故事很多,她传奇的一生绝对比小说过瘾,还被拍成了电影,只不过这里写的是她父亲,对她就不再过多着墨了,否则就跑题了。

2、贤相

小国王古斯塔夫自幼就有“狮性”,登基后更是雄心勃勃,准备大展身手,他任命他的好朋友、行政高手阿克塞尔·乌克森谢纳伯爵(Axel Oxenstierna)为内阁首相。这位伯爵当首相时才20多岁,他是瑞典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和中国历史上的李斯、萧何、诸葛亮差不多。狮王战死后他继续辅佐狮王的女儿克里斯蒂娜女王,可谓鞠躬尽瘁),让他负责总理政务,而自己则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军事,二人配合默契,堪称世界历史上一对极其经典的“君臣黄金搭档”。

评价

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曾将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汉尼拔、古罗马的凯撒与古斯塔夫评价为(西方)军事史上四大名将,但古斯塔夫其地位最终由拿破仑所取代,而退出四大名将的行列。

哥德堡古斯塔夫二世广场

影响

“北方雄狮”的吼声再也听不见了,但是雄狮开创的军事制度并没有随他而去,在此后一百年中,瑞典的军事实力一直强大无比,俨然波罗的海地区的霸主。虽然当代的瑞典已非昔日的超级军事强国,但古斯塔夫影响犹存。

这位勇猛无敌、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已经改变了世界,他在历史上首次将“职业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引入了军队和战争,其军事创新成为欧洲军队的标准和楷模,其“全新战术”影响西方军事达一个多世纪之久。无论在欧洲军事史上还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他都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伟大统帅,“现代战争之父”这一至高荣耀的桂冠足以使他矗立巅峰,傲视群雄,他的雄狮威名和汉尼拔、亚历山大大帝、恺撒、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等帝王名将一样,成为西方顶级军事高手的代名词。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