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平凉崆峒山

平凉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崆峒山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总体规划面积为83.6平方公里。

目录
目录
  1. 1、黄帝问道
  2. 2、三教共融
  3. 3、道教现状
  4. 4、雷声峰
  5. 5、朝阳洞
  6. 6、蜡烛峰

平凉崆峒山

丝绸之路西出关中要塞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崆峒山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总体规划面积为83.6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甘肃省平凉市
中文名称 崆峒山
外文名称 Kongtong mountain
占地面积 84平方公里
景点级别 5A级旅游景区
著名景点 亭台楼阁,宝刹梵宫

地理位置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自然环境

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地质特征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日崆峒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称为崆峒山砾岩。到了侏罗纪初期,这个区域又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地壳上升,产生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它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

荣誉殊荣

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1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

2007年5月8日,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2年10月,崆峒山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登上了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发行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崆峒山》。

2004年3月,崆峒山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5年8月9日,太统—崆峒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1月19日,崆峒山获评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6年4月8日,崆峒山获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

2006年9月15日,崆峒山获评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7年6月26日,崆峒山获评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

2007年11月,崆峒山获评甘肃省十大森林生态旅游景点。

2008年2月,崆峒山获评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

2008年3月2日,崆峒山获评中国甘肃优特经济基地。

2009年3月,崆峒山获评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

2009年8月15日,崆峒山获评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2009年8月16日,崆峒山获评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

2018年12月,获2018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文化景区。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

历史起源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

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

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据《尔雅》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说,崆峒山应当是北斗星

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个区域,这就难怪历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

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来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

“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公里。作为13个朝代王都的古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人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

历史文化

1、黄帝问道

黄帝问道的故事出自《庄子》,应该是反映了庄子的学术思想。广成子的“至道”也应是庄子的“至道”,而问道的主角却是黄老学派的牵头人物。这两个学派在学术上是同源不同流。

据说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土是黄色,能生成物,故称黄帝。他战蚩尤,降神龙,统一华夏,建立了部落联盟;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造舟车,务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等,普天之下国泰民安。黄帝深受人民拥戴,在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轩辕黄帝见天下太平,也心满意足,渐渐便不理政事,而是注重于调剂身体,娱乐耳目。结果弄得他面色憔悴,头昏眼花,情乱神迷。时间一长,社会混乱不堪,他如坐针毡,忧虑不安。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然而仍制止不了混乱的局面。

这时,轩辕听说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明的仙人广成子,他非常钦佩,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问道。第一次广成仙为了试验他是否心诚,就把上山的路全部变成了悬崖绝壁。轩辕黄帝无法上山,只好带着兵马全部退下,耐心等了三个月,后因天气变寒,粮草将尽,只得回到宫里。又过了三个月,到了春暖花开之际,轩辕黄帝第二次带上人马又前来问道。这一次广成子没有难为他,轩辕见到了广成仙。他双膝跪虔城地说:“我听说先生您明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粹。我想摄取天地的精华,使五谷丰登,来养活百姓;我又掌管阴阳奉阴的变化来顺应万物。您说我该怎么办?”广成仙听了他的话,便严肃地回答道:“你要问的东西乃是万物的本质;你要掌管的东西,只是万物的残渣。从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待凝聚就下雨,飞鸟不待季候就迂翔,草木不待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越来越暗。你这样的人,心境这般浅陋,又怎能谈‘至道’呢?”

黄帝听了广成仙的严厉指教,退回宫中,反复思考。于是,他抛弃政事,走出宫殿,辞去随从,筑一间陋室,铺上白茅,独居三个月。对广成仙说的话思索品味,觉得自己没有治理好天下,就想掌管天下,改变阴阳变化,一则是由于骄狂,二则是由于孤陋寡闻。于是他怀着一定要亲聆“至道”的决心,第三次又去崆峒山请教广成子。来到广子的住处,见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匍匐过去,再次叩头拜礼后问道:“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怎样修身才能长久?”广成子听后,立时坐直身体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持守你内在的虚静,弃绝你外在的纷扰;如果追求智巧,形神便容易败坏。如此,我帮你达到异常光明的境界上,到达‘至阳’的根源;帮你进入极度深远的门径中,到达‘至阴’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谨慎守护你自身,万物就会自然茂盛。我持守‘至道’的纯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谐,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体却还没有衰老。”黄帝听了广成仙修身一千二百年的经历,深为感动,他当即说:“大仙可说与天合一了,真是了不起啊!”广成仙听了黄帝的赞赏,又说:“来!我告诉你。‘至道’没有穷尽,但人们都以为存在终结;‘至道’深不可测,但人们都以为可以究极。得到我的‘道’,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丧失我的‘道’,在上只能显露光芒,在下只能附于泥土。万物都生于土而复归于土,所以我将离开你,进入无穷的门径,以遨游无极的广野。我与日月同光,我与天地合一,迎我而来的人,泯然无迹,背我而去的人,昏然无知,人不免于死,唯我独存啊!”

黄帝两次问道,得到广成仙的指教,最后才领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他以顺其自然的方法,使天下实现了大治。轩辕黄帝活了110岁。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髯,来迎接黄帝上天。当时他的群臣们不忍离开黄帝,有的抓住龙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髯拔断了,衣靴拉掉了,黄帝还是乘龙升天而去。

2、三教共融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此外,崆峒山还有“三教禅林”,也称“居士林”。三教共处一山,这有其历史渊源。简单地说,儒、释、道“三教”是长期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支主要思想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最早从汉魏两晋起,是三教关系史的开始阶段。三家的基本情况是,儒家虽在西汉被捧到独尊地位,但在哀、平之际,它的主流已悦变为谶纬神学,因此要求从别的思想形式中吸收养料,以进行必要的改造。佛教初入中国,还未站稳脚跟。为了使中国人乐于接受,必须使自己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信仰相协调,即必须既迁就迎合儒学,又迁就很多道教。道教刚刚建立,十分幼稚原始,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也须吸取儒学和佛教。这样,三家的矛盾冲突少,互相依赖吸取多,就成为这个时期三家关系的主要特点。

东晋之后,中国人进入南北分裂、对峙时期。三教也因前段时期的发展而起了变化。主要是佛教已经相继摆脱对道教和玄学的依附地位,而发展成为一支颇具实力的独立力量。三教开始鼎立,三教之称亦起于此时。隋唐时期,认为儒、道同源,在儒为仁、信、礼、义,在道为道德。到了五代,斗争比较激烈。宋、元是“三教”斗争趋向缓和,融合呈现大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一是“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在三家中长唱不衰,二是儒家在北宋出现了以融合释、道为特点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道教在南宋至元初相继出现了几个融合儒、释的新道派。

“三教一家”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而形成三家同唱,蔚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则始于北宋。金初,此方相继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三个新道派,皆以“三教合一”为依托,尤其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所创,并组织了5个以“三教”二字冠首的教会以吸收道徒,一开始就表现为“三教合一”特色。

明清时期,儒家家林北恩将儒学变成三教合一的宗教,名“三一教”,这是它长期从事儒学后,40余岁时在所建学术团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明清佛教融合理学者多,融合道教者少。但“三教合一”仍为许多僧人的口头禅。

崆峒山的宗教人士也能跟上形式发展,不甘落后,与时俱进,在明末清初就在岩石上开挖了三教洞,这个洞因是石质洞,花费了十多年才修成。之后,三教虽有矛盾,多是在建庙地盘上有些许争执,但在教理、活动上都较融洽,方丈、道长都较团结,这是崆峒山三教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和特点。

3、道教现状

到1980年时,崆峒山仅剩隍城建筑群、紫霄宫、雷祖殿残存,其余均成废墟或瓦砾场。1982年后,群众集资重修了雷声峰建筑群,补修翻新了隍城部分建筑物,并将原玉皇阁改造为五间大殿。至1989年,先后重建了问道宫、王母宫,修建了天仙宫、太清宫、三皇楼、三圣殿、子孙宫、轩辕楼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崆峒山传统的庙会日,届时山中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平凉市崆峒山景点

4、雷声峰

形似鏊背与蜂腰,庙观殿堂层层高。狭路相逢挤身过,悬壁立身胆惊抛。谈经说法非莫属,求道索真岂空跑。于清静时雷音起,一夜好雨万虑消。平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却在这里造化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崆峒山,而雷声峰的险奇又堪称崆峒一绝,这是自然造化给平凉人的恩赐。说起来,雷声峰不是飞来峰,它是主峰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宛如主峰的一条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涛涛的前峡河水。这条山脊全长200米,最高处不过5米,整个山体均为丹色石质,其东西两侧下临绝涧,南面的绝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石级,可通向棋盘岭。古人这样形容雷声峰:"鱼脊,鳌背,鹤膝,蜂腰",这个说法是很形象生动的。由于雷声峰由北而南,山势逐渐变低,因此,峰顶的道宫建筑依顺山势,错落有致,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雷声峰岩壁陡峭,下临深渊,在雷雨时节雷声在空谷依栏而望,崆峒激荡,犹如山崩地裂,惊人心魄,故取名"雷声峰"。

游人至雷声峰顶,诸峰历历在目,山峰碧绿,平湖如镜,俯视脚下,悬崖千丈,令人头晕目眩,如果依山而下,或拾石级,或穿石洞,确有"一步一个移景"的感受。清朝平凉人韩荣佑诗云:“一峰突兀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索牢攀幽磴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倚栏红日艳中天”。

5、朝阳洞

林峦托日出,佛窟披金颜。面壁审时势,修行知天年,探奇游迹至,踞幽情怡然。空洞腹中趣,地心不胜寒。

崆峒山有许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浅的石洞,据初步统计,共有大小32个洞子,有人认为崆峒山得名,与山上的石洞有很大关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洞子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说法,朝阳洞即是其中一个较有名气的石洞。

朝阳洞位于狮子岭东侧绝壁上,面临一条沟谷,谷内长满茂密的森林,隔谷与西台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宽为8米,高为5米,深为5米,这里没有出入的路径,游人很少到此,因此,显得十分幽雅寂静。《崆峒山志》说:"朝阳洞,在山之阳,道家修炼处,人迹罕至"。这里曾经是道人修炼的地方,后来又成为信士们礼佛的场所,洞内现有泥塑佛像一尊。明朝人李应奇《朝阳洞》一诗写道:"直上香山绝顶时,万山罗列一峰奇。横斜石径穿云入,高下林峦绕洞欹。空谷白驹留迹处,高岗丹凤听音斯。登临不尽幽人意,欲傍云岸结草庐。"据说早晨初升太阳的光芒,首先射入洞内,故名朝阳洞。当朝阳初升,光芒四射,在朝阳洞观看美丽的朝阳和脚下秀美的林峦,那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6、蜡烛峰

雨落石倒插,颗颗剔透玉。拔地驶飞马,驱羊似云积。一步一景移,回首身又迷。忘情深入处,不知语何及。

崆峒山的景观内容十分丰富,每一处景观都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贾平凹先生说:"回首路又不复再见,一层群木涌波,满世界的杂色。一步一景,步步深入,每每百步之处,其景则异变,令人不知身在何处。"何止贾平凹,到过崆峒山的游人大多有这种感受。

蜡烛峰就是一处风景独特的地方,这座山峰又叫倒插石,位于香山东侧,与香山连为一体,山峰上大大小小许多石块犹如倒插在崖缝中,所以取名倒插石。去垂珠峰只有一条山路,从隍城一侧绕过后,进入绝顶和香山之间的大崾岘,当你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便可以看见垂珠峰的雄姿。从垂珠峰山势上看,其顶端开阔而下方窄小,赤丹色的崖高约百米,那堆起的块块石头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玉石珠子,令人涎羡不已。清朝人武全文《登崆峒》诗云:“名山凡事翠微横,蹑履攀龙趁晚晴。拔地峰谷回日驭在,摩天岭断撼云行。”用这几句诗来形容垂珠峰也是比较贴切的。

旅游信息

乘汽车或火车到平凉市崆峒区后,可以乘坐9路、13路、21路、双层观光巴士公交车可直达崆峒古镇游客中心乘景区交通工具,也可以乘坐13路公交车直达崆峒山山底登山上去(用时较多),从市区打车去景区费用也不超过30元。

景区交通工具:

  1. 崆峒古镇—中台:单程32元/人。

2.崆峒古镇—香山(最高峰):单程48元/人。

3.索道(缆车):单程50元/人。

4.游艇:单程30元/人,环湖50元/人。

崆峒山景区门票价格实行淡旺季价格制度,旺季由120元/人次降为110元/人次,淡季由60元/人次降为55元/人次,云崖寺景区门票价格降低5元/人次,即由60元/人次调整为55元/人次;莲花台、龙泉寺景区降低10元/人次,即由60元/人次调整为50元/人次。降低后的价格自2018年10月1日起执行。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