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是由原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更名而来,学校创办于1976年8月,于1982年开始起步发展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奋进,1995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1998年,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目录
目录
  1. 1、杨红
  2. 2、呙克鹏
  3. 3、任刚清
  4. 4、朱金勇
  5. 5、林开洲
  6. 6、王镇刚
  7. 7、许本洲
  8. 8、“2223”工程
  9. 9、综合素质
  10. 10、教学
  11. 11、职教特色
  12. 12、办学条件
  13. 13、管理水平
  14. 14、人才培养
  15. 15、培训服务
  16. 16、校名更迭
  17. 17、历届领导
  18. 18、办学层次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的专业学校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是由原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更名而来,学校创办于1976年8月,于1982年开始起步发展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奋进,1995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1998年,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中文名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 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北郊朱家山
属性 中等专业学校
所属地区 江苏南京
校长 杨红

学校简介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76年,1982年开办职业教育,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

学校坐落于六合区北郊,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学校有机电工程部、电气工程部、现代服务部、综合高中部和智慧农业专业学院等5个系部;开办了3+3中高职分段培养、五年高职、职业中专和对口单招等4种办学类型;开设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观光农业经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18个专业,现有3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

校领导

1、杨红

杨红,女,汉族,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六合中等专业

学校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

2、呙克鹏

呙克鹏,男,汉族,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六合中等

专业学校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管理、对口单招工作。

3、任刚清

任刚清

任刚清,男,汉族,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六

合中等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4、朱金勇

朱金勇

朱金勇,男,汉族,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六合

中等专业学校副书记,分管学校安全、后勤、工会工作。

5、林开洲

副校长:林开洲

林开洲,男,汉族,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六合中

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分管学校行政、人事工作。

6、王镇刚

副校长:王镇刚

王镇刚,男,汉族,中学高级教师,

现为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分管学校教学、技能、社会培训、财务工作。

7、许本洲

副校长:许本洲

许本洲,男,汉族,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六合中等

专业学校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招生、就业工作。

学校基本概况

学校坐落在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北郊朱家山,校园占地面积12092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9504万元。整个校区划分为教学、实训、运动、生产、生活五大区域,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学校现有66个班级,在校学生3609人。学校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点,有大专、职业中专、综合高中三个办学层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建筑经济管理、化工、旅游服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艺美术、动漫设计、农业机械化、农村经济管理等13个专业。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为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市级示范专业。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各专业教学实训设备设施完善齐全,拥有机械实习工厂、数控实习实训室、电子装配流水线、多媒体室、计算机室等69个实习实训场所。学校有稳定的产学研实习训练基地和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学校还是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新建了标准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12个高标准篮排球场、体育馆等学生运动设施。

全校教职工328人,有专任教师181人,学历全部达标;有国家级名师2人,省级名师8人;硕士研究生37人;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专业培训的教师16人。中学高级教师61人,中学一级教师69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2%;市、区学科带头人19人;“双师型”教师79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71.8%;实习指导教师38人,其中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的有30人。师资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专业技能精湛。

学校秉承“就业有保障,升学有希望”的办学目标,每年招收新生1000多人,其中还有陕西、新疆、黑龙江、安徽等省区的学生慕名而来求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质量高,不仅有南京金陵石化、南京高精齿轮、南京乐金飞利普、上海崇正电子等近百家大型企业为毕业生就业合作单位,近三年还输送了35名学生赴日本研修工作,就业率达98%以上。2008年、2009年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我校均为南京市本科上线人数、本科录取率和800分以上高分人数三项指标全市第一,对口单独大专以上上线率一直在98%以上。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上连获金牌,荣获省“优秀学校”称号。

二十多年来,学校办学成绩显着,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先后荣获过: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中国骄傲”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首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学校、江苏省第四届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优秀组织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主要成绩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紧紧依托市场,围绕市场需求办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建特技队伍、育特长学生、办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二是坚持把学校办成“在全区有很大美誉度、在全市有核心影响力、在全省有重要地位的”办学目标;三是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服务三农、职教富民;适应市场、创新专业”的办学特色,走内涵建设之路,施强校发展方略,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作出了积极贡献。

8、“2223”工程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质量是生存的根本。我校能紧紧把握发展机遇,紧紧抓住质量这个中心,强化内涵建设,大力实施“2223”工程。

1、确立两个定位:既办好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又办好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既培养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又着力培养能继续深造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2、实现两个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转变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长;从单一追求办学条件的改善转变为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服务功能的拓展。

3、实施两个重点:一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一是毕业生就业和创业。

4、狠抓三项工程: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素质工程”;以教师为主导,狠抓“师表工程”;以教学为中心,狠抓“质量工程”。

由于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明晰的办学目标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跨越发展,成果辉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由一所普通职校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校行列,学校由一所农村职校挺进到现代化职校团队。

9、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训,鼓励进修”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一支“基础知识宽、专业技能精、教育理论新、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1、外部引进,师资来源“四源并进”。一方面,主动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联系,聘请专家、教授加入我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二方面,与企业强化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方面,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补充新鲜血液。四方面,筑巢引鸟,种梧引凤,出台优惠政策,吸纳社会上高技能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2、内部培养,师资培训“四位一体”。一是统筹安排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出国培训、“四新”培训、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近三年,平均每年组织近70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其中40多人参加省级以上培训,11人参加出国培训;二是所有的专业教师都经历了企业顶岗实践培训,从生产和服务一线带回大量经验;三是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有阵地、讲实效,通过不离校、不离职、不离岗的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四是加强自我研修,让教师在自我研修中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潜能。

3、鼓励进修,职业成长“四能并举”。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多方位为教师搭建成长、提高和发展的平台,逐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课程改革能力,取得了“一师多能”的积极效果,实现了“四能并举”的发展目标。

4、建立机制,实施培养“四大工程”。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领军人才;实施“双师工程”,造就技师人才;实施“青蓝工程”,积蓄后备人才;实施“课改工程”,培养课改精英。同时借助于名师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学校成立了以李传珊、朱明松等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建立起全校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5、教科研推动,加大教师自我发展力度。用三年,学校建立健全了相关教科研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学校有2位教师被聘为江苏省中心教研组成员,6位教师被聘为南京市中心教研组成员。学校研究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正在研究省级“十一五”课题一项、市级“十一五”课题一项;有关教师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四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四项,三年时间,全校教师有216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在江苏省第四、第五届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中有9人获得一等奖,39人分获二、三等奖,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组织学校奖。2007年以来的江苏省技能大赛中,我校有6位老师获奖,而在江苏省三届创新大赛中,我校共有21名老师指导的学生创新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

10、教学

我校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动力,由于全面推进力度大,全方位实施效果好,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我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科研引领、专家指导,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科学规划,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那时,我校有四大专业群13个专业:一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机械、数控行业飞跃发展的态势,确立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龙头专业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二是结合本地区电子行业的需求现状,确立以电子应用技术为龙头专业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三是依据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趋势,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龙头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群;四是依据本地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趋势及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的迫切需求状况,确立以会计和电子商务为双龙头专业的经贸专业群。在这四个专业群中,重点建设好各龙头专业,做大做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专业,强化主干专业,由于加强专业建设的力度大,效果好,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均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2、服务地方经济,开发特色专业。“天赐国宝 中华一绝”雨花石的主产地在南京六合,六合自古以来就是誉满海内外的“雨花石之乡”。六合雨花石产业已越做越大,当时在六合从事雨花石生产的企业和公司有200多家,加上个体工商户和在全国各地销售雨花石的代理商,总数超过1000家,年销售收入不下3亿元,从业人数超万人。此外,雨花石工艺品、首饰等加工产品的生产也渐成大观。为了擦亮“雨花石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充分挖掘雨花石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用文化提升六合的雨花石产业,为六合区培植扶持龙头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把雨花石产业做成六合的特色产业、招牌产业和支柱产业,我校主动邀请南京市和六合区雨花石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召开论证会,并与开发、生产雨花石工艺品的企业联合开办“工艺美术”(雨花石雕刻)专业,为雨花石产业提档升级并做大做强培养专门人才。

3、不断加大课改力度,课改工作稳步推进。我校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指导,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了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课程改革团队的工作,划拨专款确保课程改革的经费需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专家引领、科研先导,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改革方案,坚持边实验边推广的原则,逐步深入。坚持深入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定专业、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确定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特长的学生培养规格要求。文化课课改结合专业教育,突出“必须”和“够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专业课课改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均有较大提高。

学校课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分获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成效一等奖,数学学科获得二等奖。2008年11月,我校成功举办了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为全市兄弟学校提供了鲜活的课程改革经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认定为省课改实验点,2009年2月学校被认定为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4、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制定了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制度及其管理办法,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来激励教师、学生刻苦训练,提升技能水平。学校既高度重视省市级技能比赛,做到有赛必参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又高度重视更多学生和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明确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技能竞赛目标。近两年来,学校每年举办技能节,力求做到技能比赛复盖到全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位专业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在校内形成“学专业、长才干、练技能、展风采”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技能训练管理机制和选拔机制。当时三年,我校师生在省级各类教学、技能、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奖达69人次,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了较大的反响。2007年,在首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活动中,共产生六个一等奖,我校沈明老师指导学生设计的创新作品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也是南京市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学校”称号。2009年,我校师生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学生组的赵亚明、王凯一组选手获得电工电子类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一等奖,教师组的李家墅获得电工电子类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二等奖、孙书云获得电工电子类光机电一体化二等奖、郭发军获得机电类车工组二等奖,获奖的等级和人次在南京市的五个郊区县中位列第一。

5.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学生成材规格。我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努力让更多的师生走出国门研修,提高就业质量和成才规格。近几年,我校先后选派了多名学生赴澳大利亚、日本留学深造,2007年,储竹云、宋文珊、章晓娟、郝晓燕、杨芳芳、陈红霞、焦慧等8名学生经过严格的心理测试、档案选调、个别面试等程序,考核合格后,到日本米有奇化成株式会社边学习、边工作。2008年,王蒙同学顺利通过雅思考试,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成为南京市中职学生走出国门进行深造的第一人。

11、职教特色

学校始终把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逐年加大了投入力度,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教结合为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集教学、培训、鉴定、产学研为一体的实习训练基地。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综合办学能力。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职业学校,在市、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力度投入。机电实训大楼、电子实训大楼、多功能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已建成两个省级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培训项目涵盖全校所有专业大类。还建成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六合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训基地、六合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等。各实训基地的实训实验设备设施配置齐全,数量足够,现代化程度高,与本地区企业所用的设备相比,达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2、实训基地建设有特色,产、学、研做到了有机结合。我校的实训基地实施产教结合模式,使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除具备教学、培训、生产三项职能外,还建成了劳动部门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具有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和技能鉴定相匹配的设备设施。06年我校是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大赛的承办单位之一,08年、09年、10年连续三年承办了省技能大赛南京市选拔赛。实训基地的建设促使了我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日益更新和突飞猛进。

3、学校各专业均建有对口、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数已达16个,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订实习计划,由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做到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岗。同时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学校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实习效果优良,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4、校企合作,坚持产教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学校与本地区多家企业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式”培训,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宽领域、多模式、深层次、紧密型”方向发展,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接触。企业为学生实习训练、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双方互动双赢,互利互惠,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

12、办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竞争力。

1、积极落实信息化建设。学校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校拥有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监控系统、有线广播系统、校园通讯系统、校园局域网。

学校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目标,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建有质量较高的校园网系统,并建有校园网站,电信百兆光纤电信接入,千兆光纤主干,办公区支持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到桌面,网络终端数量与学生数比达到1:6以上,复盖全校办公区、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运动区等。

学校共有计算机1200台,教师人均一台计算机(笔记本),100%能独立制作并开发多媒体课件,并能利用电子教室等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

2、学校的图书馆是南京市合格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11.2万册,生均31册;电子图书3.9万册,生均10.8册;专业图书达52%,各学科均有配套的多媒体音像资料,阅览室座位达310个,有100座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已成为师生的第二课堂和精神家园。

3、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体卫艺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和增加学生的生活、活动设施,切实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

13、管理水平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学校管理规范》,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取得了显着的管理效益。

1、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了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形成了由教管处全面协调、各专业办侧重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的管理体制。通过教代会形成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各部门责任明确、责权清晰、分工合作、精干高效,形成了整体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二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教管处、专业办等教学职能部门,健全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实行校行政人员每天教学巡视制,全天对教学情况进行监控。教管处、专业办、教研组、备课组全方位管理,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在实处。教研组、备课组每学期正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教管处、专业办对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期末对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量化打分,评选“先进教研组”和“先进教研组长”。每学期组织两次对教师的教学五认真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期末依据过程管理记录,对全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量化打分,评选“优质教学奖”。三是积极关注教师的成长,开展“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评选活动,强化对名特优教师的考核管理,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四是开展各具特色的校本研究,两周一次教职工大会集中进行专题校本培训,教管处、专业办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由于强化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均逐年提高,那三年,毕业生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达96%,1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两个以上相关证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5%左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

近几年,我校在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同时,下大力气做好综合高中的升学工作,对口单招考试本科上线率不断提高。2006年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中,我校高三单招班200人参加考试,本科上线73人,上线率36.5%。2007年对口单招考试中,我校考生在600分以上的有23人,本科达线人数居全市第二,吕传来同学获得全省建筑专业第一名,石明霞获得全市旅游专业第一名。2008年对口单招考试中,综合高中251人参加考试,取得了本科上线人数、本科上线率、8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南京市三个第一的佳绩。其中建筑专业的朱兵林同学、机电专业的涂玲玲同学分别以高考总分895分和835分的优异成绩分获南京市两个专业的状元。2009年在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中,我校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以及技能考试过关率再居南京市第一。

2、学生管理,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学校能够依据管理与教育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管理与发展学生个性并重的原则,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小学生守则》,规范运行三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各种学生管理制度,努力通过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构建立体化德育工作网络。一是彰显时代特色,追求德育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德育内容求新;贴近学生需求,德育形式求活;注重提高实效,德育管理求实;坚持科学态度,德育评价求精。在求新求活求实求精中,不断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二是立足学校实际,提高学生规范水平。学校坚持“示范引领、底线约束”的管理理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定了《六合职教中心学生管理手册》,进一步明确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学校组织开展了“五星级”(遵规守纪星、卫生健康星、学习竞技星、文明礼仪星、特色和谐星)班集体、文明宿舍、校园十佳、三创学生评选等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坚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扎实开展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生活动有载体,活动形式多样化。学校举办了广场书画大赛、教室文化大赛、课本剧大赛、班级排球对抗赛、演讲比赛、职校形象大使比赛、师生对话活动、校园歌手大赛、班徽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校开展的“教学做实践周”德育活动,践行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实践周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提供了向生活学习的实践空间。在教学做实践周的活动中,学生除了模范地遵守学校管理的各项规定外,还参与了学校规范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环境管理,使学生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参与了学校的各项管理,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自主能力、自律意识、劳动观念、服务意识、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得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爱学校、爱集体、讲文明、讲礼貌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3、后勤管理,强调服务意识的增强。学校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卫生防疫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学校财务、卫生、校园、基建修缮工程等管理的要求和规定,建立健全了各种后勤管理制度,努力从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为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多年来,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好评。学校被评为南京市绿色学校、学校食堂被也被评为南京市A级学校食堂。

14、人才培养

学校广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培养,把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与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学校重视学生“三创”能力培养,形成了组织健全、氛围浓厚、保障有力的“三创”能力培养体系和跟踪服务体系,学生既了解了专业内涵,养成了专业兴趣,又拓宽了就业领域。

1、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发展,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点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那些年学校在秉承团结进取、自强有为的厚重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厚实”为核心的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成为省首批廉洁文化示范点。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教学区、实习区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学校课程建设突出对学生专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软技能”的培养。班级管理注重与企业接轨,引进了5S管理等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2、加强“三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校立足区域经济,依据六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弘扬“三创”的新江苏精神,植根本土经济,不断创新求变,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变化中创特色,实现了高质量办学目标。

学校重视学生“三创”能力培养,学校成立了“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已建立“创艺手工坊、美园回收公司、快乐城堡影视放映中心、新起点网店、换换爱租赁中心、速新家电维修中心、伊乐洗衣中心、阳光天使报亭、青苹果视觉艺术工作室、极速地带网络服务中心”等10个服务项目,为学生开展“三创”活动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学校还组建了各类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创业实务培训和勤工俭学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多名学生被表彰为省“三创”先进个人,有众多毕业生走上了成功创业之路,学校荣获南京市首届“三创”主题德育活动荣誉奖。

15、培训服务

学校非常重视社会培训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战略。几年来学校围绕职教富民主题,主动适应、服务六合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两个率先”,科学配置职教资源,坚持面向市场,以职教富民为己任,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不断拓展培训空间,适应各类培训对象的需求,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分别与区农林局、区劳动局、区民政局、区中小企业局和区商业局签订了培训合作协议,深入广泛地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致富工程培训、城市新市民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取得较大的成绩。年培训376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均600人次以上。我校还积极倡导成立“一校百村合作组织”,加强校村的合作与联系,实行职业教育与村组、村民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职教服务“三农”的功能,实现职教富民的目标。由于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成效显着,学校荣获南京市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南京市“促就业、助致富”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还被认定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站。

我校还是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对口支援处的办学点,在办学实践中,实行东西挂钩,横向联合,招收陕西省商洛市的优秀贫困学生,进行教育扶贫,班级定名为“宁商春晖班”。自2002年以来,经过学校的培养培训,已有多批次的陕西籍学生走向上海、苏州等地的工作岗位。“宁商春晖班”的成功举办,达到了“学成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办学效果,对于转变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善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促进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作用大,意义深。这一做法不仅与江苏、陕西两省省委、省政府的“以智力扶贫为切入点,着眼长远,积极培育更多苏陕扶贫协作典范”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完全一致,还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为两地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们坚信有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厚爱,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我校前进的步履会更加坚定,发展的步伐会更加快速,一定能为职教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校址: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城北朱家山

学校历史沿革

16、校名更迭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六合县第三中学,创办于1976年8月10日(地址在原六合县城南旭光路35号)。

1982年9月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开办职业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86年12月,学校高中部命名为“六合职业技术学校”,1989年,更名为“六合县工业职业学校”。

1993年12月,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六合县职业技术学校”。

1994年12月,县教育局下文批准正式与六合三中(初中部)分开办学。

1995年,经省教委检查评估,被认定为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国家教委下文认定为江苏省第三批重点职业高中,定名为“江苏省六合工业职业高级中学”。

1997年,为实施江苏教委提出的“1122工程”,迁校址至城北朱家山,1998年10月,通过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评估验收,被江苏省教委、江苏省计经委定名为“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

2000年6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2010年2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同时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时更名为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目前学校使用的公章是“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共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总支部委员会”。

17、历届领导

1976—1982年,校长:刘克明、党支部书记:高家庆;

1982—1987年,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达应柯;

1987—1995年,校长:陈国政、党支部书记:郭向东;

1995—2003年,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杨贤龙;

2003—2005年,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汤跃进;

2005—2006年,校长:汤跃进、党总支书记:任刚清;

2006年—2012年,校长:龚宗仁、党总支书记:任刚清。

2012年——校长:杨红、党总支书记:任刚清。

18、办学层次

1976年,学校招收的是普通教育的初中、高中学生。

1982年开始,开设职业高中班级。1984年开始增设职业中专班。1985年停止招收普通教育高中部学生。2000年开始增设综合高中班。2003年开始增设五年一贯制高职班。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