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日喀则十大小吃

西藏日喀则十大名吃盘点 日喀则十大特色小吃排行
日喀则十大小吃名单如下:酥油茶、青稞酒、风干牛羊肉、奶渣包子、朋必、糌粑、藏族吹肝、氽灌肠、油拌面、蕨麻米饭,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日喀则十大小吃
日喀则十大小吃
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俗。
  • 青稞酒是用青稞经发酵而制成的低度烧酒,属于藏酒的一种,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青稞酒具有清香醇厚、绵甜爽净,饮后头不痛、口不渴的特点,由于其地理环境、酿酒原料、大曲配料、制酒工艺、产品风格等独特,至今兴盛不衰,被全国酿酒专家誉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
  • 风干牛羊肉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西藏食品,经过风干之后,肉质松脆,口味非常独特,令食者回味无穷。藏民把牛、羊肉割成小块串上,或用竹笼挂在帐房、屋檐下的阴凉处,第二年的三月之后,将早已风干的肉取来烤食或者直接生食,咀嚼时无渣塞牙。在西藏高寒地区,食品不易霉烂变质,去水又保鲜,故时至今日,吃风干牛肉之风仍极盛行。 查看详细
  • 奶渣包子顾名思义就是用奶渣做馅,藏族特色小吃。新鲜的牦牛奶煮沸以后被藏族人用传统而独特的方式分解,最贵重、最精华的是酥油,其次是奶渣,也就是提炼了酥油以后剩下的渣子。新鲜的奶渣酸酸的、白白的,可以用来做陷,奶渣包子由此而来。奶渣晒干以后,藏族人习惯把它当零食吃,也放在粥或者汤里面做佐料,干奶渣汉族人不太吃的惯,不过奶渣包子到不论你是藏族还是汉族或者其他民族都喜欢的美味,老少皆宜。
  • 朋必为藏语,是一种用豌豆面制作而成的小吃。加上藏葱或者咖喱,再混一些肉末,口感独特。朋必的吃法更是独一无二,以手掌作碗,以手指作筷子,大街上可边走边吃,很是好玩。朋必几乎成了一种日喀则小吃的象征,它唯独在日喀则存在,并被喜爱着,其它藏区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
  •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查看详细
  • 吹肝是滇西北各民族的一道传统菜品,将新鲜猪肝用插入的麦竿儿吹胀到最大,然后撤掉麦竿儿,将胀大的猪肝用蒸笼蒸熟,放凉,切片,拌入芫荽、酱油、醋、辣椒、味精和盐后即成,其味香鲜,食而不腻,凉爽开胃。
  • 氽灌肠是一道西藏菜。又称三肠、五肠。以新鲜羊小肠为衣,分别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分称血肠、肉肠、面肠,合称三肠;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别称肝肠、油肠,与前三肠合称五肠。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供年节氽食。
  • 油拌面市西藏日额则地区的特色小吃,制作西藏油拌面需要用到白面一斤,红糖一两,奶渣二两,酥油五两。油拌面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面和好,和的稍微干硬一些为好,做成大小均匀的小疙瘩,放入水中煮熟捞出。奶渣中放进一点微咸的冷开水浸泡,把红糖捣碎成颗粒状。加微火把酥油融化成液态,然后把煮好的面疙瘩、奶渣、红糖同时加入溶化酥油中进行搅拌,在微火上煨至面块呈微红时立即下锅即可。
  • 蕨麻米饭是将煮熟的大米和蕨麻同盛于一个碗内(米在下蕨麻在上)浇上酥油汁,加上白糖做出的美食。其色为红(蕨麻)、白(大米)、黄(酥油),味道甘美无比,具有甜而不涩,油而不腻的特点。藏族群众视之为团员和睦的象征性食品,设宴待客时首先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