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福州10大最美的古寺

福州十大最美的古寺 盘点福州那些古色古香的寺庙
福州10大最美的古寺名单如下:西禅寺、涌泉寺、万佛寺、林阳寺、万福寺、崇圣禅寺、地藏寺、升山灵岩寺、开元寺、金山寺,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福州10大最美的古寺
福州10大最美的古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
  •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传该地原系深潭,内有毒龙,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郡从事裴胄请灵峤法师制伏,师于潭畔诵华严经,龙遂离去。众深感师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师住锡,帝敕赐“华严”之匾额,称为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
  • 福州旗山万佛寺原为旗山石松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经明成化、万历年间两次修建,颇具规模,曾是福州佛教圣地之一。惜因年代久远,寺殿损废失修,胜概不再。一九九九年政府批准重建石松寺,并更名为旗山万佛寺。今天,耗资庞大的万佛寺重建系列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全部仿照大宋祥符兴盛时期建设的佛教圣地——旗山万佛寺一下子展现在世人面前。其系列仿古建筑如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学戒堂、斋堂、念佛堂、般若堂,还有依山势而建的百亩天然放生池等等,错落有致,淡雅寂静。
  • 福州林阳寺又称林阳禅寺,始建于后唐长兴二年,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1875-1908)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募资重建,为福州五大禅宗丛林之一。林阳寺殿堂雄伟壮观,寺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山上林木葱郁,尚有数株千年古树,湖边绿草茵茵,碧水蓝天,风景优美。林阳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为主体建筑,两侧有钟鼓楼、养心斋等,主要看点是梅园的红白双梅和观音池等。
  •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的黄檗山。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对万福寺进行了修复。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 雪峰崇圣禅寺又名崇圣寺,位于闽侯县西北雪峰凤凰山南麓。雪峰山本名象骨峰,山脉绵亘60余里,跨闽侯、罗源、古田、闽清四县,距福州77公里。雪峰山与鼓山、旗山三山鼎峙,环抱福州,合称福州"三绝"。唐咸通十一年(870)建,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重修。福州崇圣寺,距福州市约70多公里,是禅宗云门、法眼二派的发源地,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一,素有“江南第一丛林”之称。1983年,雪峰崇圣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福州地藏寺座落在福州市东门外的金鸡山麓,相传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是福建省较早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存的地藏寺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由信徒鹤山被者集资重修。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按照旧制进行了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藏寺又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对佛像和殿堂进行了修复,今寺内主要建筑有地藏殿、大士殿、达摩祖师殿、弥勒殿、韦驮殿、伽蓝殿、念佛堂、文昌宫等,布局合理,殿堂古朴,别具风格。
  • 福州市升山灵岩禅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赤星村境内升山上,据《三山志》、《闽都记》等古志史的记载:“世传越王勾践时,此山自会稽飞来”,故名飞来峰。晋太康年间,任敦在这里修道白日羽化升天,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以仙公之上升,诏改升山”,御封飞来峰为升山,现存“任公台”、“仙升岩”等古迹,民间有任敦“种杏立果”、“食枳叶染饭成仙”的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游升山》诗曰:“修竹长松十里阴,任敦烧药洞门深。
  • 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原称“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今名。开元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曾为皇家寺院、宗庙,是福建省现存较为古老的寺院。开元寺铁佛殿内珍藏有五代后梁贞明四年所铸的千年特大型铁佛,即10万斤重的“阿弥陀佛”坐像,其螺髻敞胸,两耳垂肩,迭掌合坐在莲花台上,法相庄严肃穆,体现唐代风格。 查看详细
  • 长乐金山寺,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寺庙建于宋代,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其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金山四周水流汹涌,白浪滔滔,有“砥柱中流”之势,俗传它能“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却小巧玲珑,情趣盎然,在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