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最好的大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十大名校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名单如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海大学、三峡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学校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查看详细
  •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查看详细
  • 三峡大学建立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湖北省政府授予的“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称号、“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校园”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创办于190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南京大学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31个直属院系,88个本科专业;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查看详细
  • 四川大学创办于1896年,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川大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69.4万平方米。四川大学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5个学科型学院(系)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 查看详细
  •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农林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教育部2001年“十五”期间西部重点建设十四所高校之一,国家首批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创办于1934年,是全国农林水学科较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北农大设有27个学院(部、所)和研究生院,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4个本科专业。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一大批各类人才,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西安理工大学简称“西安理工”,建立于1958年,是中央与地方共建大学,也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卓越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
  • 武汉大学创办于1893年,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武汉大学占地面积5195亩,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武大樱花特别出名,每年春季樱花盛开时都会吸引全国数百万游客前来赏花,被誉为最美赏樱花胜地之一。 查看详细
  • 郑州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创办于1956年,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郑州大学现有四个校区,现有51个院系,117个本科专业,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汇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形成多地域、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