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十大国宝级文物 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名单如下:方格兽纹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伏羲女娲交尾图》、楼兰美女、战国青铜武士俑、《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阿图什人头骨化石、《弈棋仕女图》,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方格兽纹锦,北朝时期丝绸,1968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这件纹锦长18厘米、宽13.5厘米,此锦是由褐、绿、白、黄、蓝五色丝线织成的经锦,经线分区牵入,每区仅三色,其中绿、黄经丝轮流用来织制纹样地色,形成了绿白、黄白相间的纵向宽条纹。横向则以红、白、蓝经丝作细条,把纵向的宽条纹隔成方格状,在每块方格纹内织出一只兽纹。此件为二重经锦,织造工艺精湛,是北朝至隋朝具有代表性的织锦。2013年,北朝方格兽纹锦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又叫“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为汉代织锦护臂,1995年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这件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锦面绢里,为五重平纹经锦,纹样和题材新颖别致,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花纹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气纹及孔雀、仙鹤、避邪、老虎等瑞兽纹,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之间贯穿小篆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其堪称是我国汉代锦的精华,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唐代彩绘木俑,1973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这件随葬品,出自唐代将军张雄夫妇合葬墓,这种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此俑高86厘米,由天王与小牛鬼两部分构成,各色彩绘,斑斓如新;它由36块木雕拼接而成,而且可以拆卸。这类木雕天王踏鬼俑,到目前为止在国内仅见一例。
  •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唐代手工泥塑彩绘俑,1972年和1973先后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墓葬,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1972年出土于187号墓的骑马女俑,仕女发束高髻,额间花钿,上身穿白色小花纹襦衣,下穿黑色树叶纹图案的绿色长裙,裙上端高及胸部,足穿黑靴,骑在鞍马上,形态典雅,再现大唐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1973 年出土于216号墓的骑马女俑,仕女骑着一匹红马,头挽高髻,戴方锥形黑色垂纱高帽,纱笼半遮半露,颇有风韵。彩绘骑马仕女俑再现了当时西域高昌女子头戴帷帽骑马出行时的情景,充分显示了唐代西域女子所独有的高雅庄重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风貌。
  • 伏羲女娲交尾图,唐代绢画,1963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一所古墓,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这幅画高221.5厘米,上宽105.5厘米,下宽80.9厘米,画中,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上身相拥,蛇尾缠绕,两者上部画有炎炎烈日,尾下则是皓月当空。随着文物出土,人类再一次打开了对古文明认知的新世界,进而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思考与创造力。除此之外,墓中还发现了数张类似的画卷,通过考察后发现这些古墓群大部分都属于夫妻合葬陵墓,而在墓中陪葬《伏羲女娲交尾图》有可能是墓主想象征生命与文化传承的意思。
  • 楼兰美女,是1980年在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内发现的一具女性干尸,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史称“楼兰美女”,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经过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生前身高1.55米,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都是未解之谜。
  • 青铜武士俑,战国时期文物,于1983年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中出土,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这件青铜俑中空,用红铜合模铸成,高40 厘米,深目高鼻,头戴顶附弯钩的高顶遮沿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裙;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拳心相对,手中各有一孔管,原本应为弓箭一类的武器。青铜俑人物全身肌肉发达,双目凝视前方,显得威武有力。战国墓殉葬武士俑并不鲜见,但一般为陶质和木雕,青铜铸造的武士俑则极为罕见,其应是战国时期在伊犂河流域活动的少数民族塞种人男子形象。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是 1965年1月10日在吐鲁番安乐古城南距苏公塔1公里一座佛塔遗址的陶瓮中发现,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三国志》残卷手抄本纵23厘米,横72.6厘米,本卷为纸本,作乌丝栏,隶书字体,残存40行,墨书570余字。该抄本残页出土后,有关部门对其纸张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测定这本《三国志》的抄写年代约为三国至东晋年间(公元265—420年间)。这一意外发现,惊动了当时的考古界,因为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国志》写本,无论是对中国书法的研究,还是对中原文化传入西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阿图什人头骨化石,1981年9月出土于新疆阿图什阿湖乡,被考古学家称为“阿图什人”人头骨化石,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最初发现的人头骨化石共4块,1983年在同一地点进一步发现了另外3块人头骨化石,复原出一个人头骨上半部外形。这件头骨长117.5毫米,宽123毫米,重443.5克,为18岁左右的男子头骨,比现代人头骨要厚。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专家对阿图什人头骨化石的特点、级别和地层、地理环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鉴定这一人头骨化石至少有一万七千年的历史。“阿图什”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意义重大,它证明新疆地区历史悠久,至少在一万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 《弈棋仕女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这幅屏风画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11位妇女儿童形象。画面以弈棋贵妇为中心人物,围绕奔棋又有侍婢应候、儿童嬉戏等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风俗画。《弈棋仕女图》所反映的是贵族内眷家居生活,经考究很有可能出自张氏家族某人或府中文人之手,非民间画工所为。画作虽出土于边疆,内容却是典型的唐代贵族妇女形象和服饰,透露出中原气息。此画作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为研究唐代绘画技艺、服饰艺术、地方民俗,化妆技术、围棋发展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