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安徽十大古城古镇

盘点安徽十大最美风情古镇 安徽十大最美古镇 安徽最著名的徽派古镇
安徽十大古城古镇名单如下:三河古镇、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赤滩古镇、呈坎古镇、大通古镇、查济古镇景区、南屏景区、潜口古镇、卢村、关麓古村,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安徽十大古城古镇
安徽十大古城古镇
三河古镇,因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河流经而得名,素有“千年古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美食天堂”之美誉”,是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旅游以水乡古镇为特色,荟萃了丰富的人文观景,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 查看详细
  • 皖南古村落景区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是安徽南部民居中较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村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现存明、清古建筑137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查看详细
  • 赤滩位于安徽省泾县城北7.5公里琴溪河与青弋江交汇处,是青弋江航道上一个古老的水上重镇,自明、清以来一直就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成为远近数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泾县历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镇之一,现隶属琴溪镇。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完好保存,卵石路面,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独轮车辙沟槽,记录着古镇昔日辉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居谷文化、佛教文化、影视文化于一身。《税务局长》、《一个女人的史诗》、《依然的心》等多部电视剧曾在这里拍摄。 查看详细
  • 呈坎,别名龙溪、八卦村。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辖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江南第一村、中国古建筑之乡、安徽省旅游乡镇。位于黄山南麓,东与歙县毗邻,南与潜口镇接壤,西与西溪南镇、洽舍乡相连,北与富溪乡相依。呈坎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是中国保存完整的明代古村落,村里有150余处宋、元、明、清等历史古建筑,其中有2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详细
  • 大通古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是镶嵌在八百里皖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素有“小上海”之美誉。镇内主要有大士阁、天主教堂、祠堂湖等旅游景点。大通古镇见证着中国近代经济的跌宕起伏,见证着百年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悲壮与雄浑,见证着南北各地民风民俗的变异和融合,也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 查济古镇,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辖村,南连黄山区,北邻青阳县,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古村落。景区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景区面积达48.80公顷,依河而建,三条溪水穿村而过,两岸及巷陌皆用石板铺砌。古镇古建筑从元至清,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惜纸炉等。 查看详细
  • 南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西南,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因《菊豆》、《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南屏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 查看详细
  • 徽州文化古镇——潜口,雄距黄岳、天马之间,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潜口,古称阮溪、潜川。“阮溪”指里水坑经紫霞山麓流往塘贝的小溪。溪旁有阮公泉,在紫霞山灵官殿右侧,即今潜口民宅所用之水井。此泉在《徽州志》和《歙县志》均有记载。泉名“阮公”,一为纪念轩辕大臣阮公,二为纪念“竹林七贤”阮籍叔侄。“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是谓之潜川或潜口。
  • 卢村,又名雉山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辖村,距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镇区以北约1千米,卢村古民居群为清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志诚堂、思齐堂、思成堂等宅院。其中闻名遐迩的“木雕楼”为徽派木雕艺术的极品,由当时主人雇用两位工匠花20年时间精雕细刻而成,被誉为“徽州木雕第一楼”。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黄梅剧《徽州女人》就是以木雕楼为场景而搬上舞台。
  • 关麓村,属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管辖,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还因这里古称“堑下”,地势非常隐蔽,此地建村可免战乱侵扰,俗称“官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