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世界十大著名效应

世界公认的十大效应 著名的效应有哪些 经典心理学效应大全
世界十大著名效应名单如下:破窗效应、习得性无助、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旁观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羊群效应、霍桑效应、鸟笼效应、马太效应,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著名效应
世界十大著名效应
破窗效应又称为破窗理论,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一项实验,后由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例如一栋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户不被修理好,可能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纵火。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的主要表现为: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会失败时,他的精神支柱会瓦解,丧失斗志,选择放弃,陷入绝望。成绩差、工作没起色……大量处于逆境中的人都会出现类似特征。
  •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又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于1949年提出。它与“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其根本内容是: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也可以这么理解:任何一个事件,只要有大于零的几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又称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它与“墨菲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三大发现。其大致内容:企业或相关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权利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必须把管理单位的用人权放在一个公开、公正、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 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它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它给我们的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对于皮格马利翁现象及其机制的了解是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的。它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应对于受教育者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发展得更好是很重要的。
  • 羊群效应理论,也称羊群行为或从众心理。它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在经济学中,该效应一般出现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而且这个行业里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模仿这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又称为霍索恩效应、莫桑效应、宣泄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当你认为自己被关注或者心情很好时,就会更努力的做事情,工作的效率会大大增加。其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
  • 鸟笼效应(Birdcage Effect),又称“鸟笼逻辑”,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由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该效应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会为了使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由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一名称,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其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如今,马太效应已成为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