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岑参最有名的十首诗

岑参最经典的十首诗 岑参最著名的边塞诗 岑参诗词代表作盘点
岑参最有名的十首诗名单如下: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房春事二首·其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送崔子还京、碛中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戏问花门酒家翁,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岑参最有名的十首诗
岑参最有名的十首诗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五言绝句。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这首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时间,又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无人送酒来”写出了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尾句“应傍战场开”,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岑参这首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 《山房春事二首》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岑参以“边塞诗人”著称,而这首诗写得颇有山水诗人的清新婉丽之气,在岑参诗中堪称别具一格。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第一首写景诗,描写了勃勃生机、骀荡迷人的春光,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二首诗写梁园的春景,在对梁园遗迹的凭吊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首边塞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 《送崔子还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天宝十四年(755),系送京官崔子还长安所作。诗的前两句写崔子还京时的欣喜轻快之情,遥想他人在长安所见诗人归去的情形;诗的后两句转写诗人自己,因送崔子还京而思念家乡。此诗采用了诗家惯用的对照手法,前后彼此的心情形成对照,崔子一路飞驰,诗人自己却“送君九月交河北”,被定在这一时一处,动静相形,亦相映成趣。
  •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绝句。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这首边塞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写的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其中末尾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能令人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是唐代诗人岑参为送别友人刘单而创作的诗。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 《戏问花门酒家翁》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诗写诗人在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对卖酒老人的诙谐戏问,展现了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