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娱乐 综艺节目 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 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

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

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是台湾为促进华语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对华人电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马奖至今已举办五十四届,参赛作者主要是华语发音或华人制作的影片。
中文名
台湾电影金马奖
外文名
Golden Horse Awards
类型
华语电影奖项
语种
普通话
制片地区
中国台湾
发行/播出时间
1962年11月
目录

基本介绍

1957年,台语电影兴盛,征信新闻社(《中国时报》前身)举办第一届“台语片电影展览会”,有32部电影参与角逐,奖项类别分为:由专业评审选定的“金马奖”11项,观众票选的“银星奖”10名,另增设有“荣誉奖”1名和“观众票选优胜奖”10名,这是“金马奖”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过台语片影展只举办了一届。

1959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国语影片奖励办法》,每年办理前一年度的电影奖励活动,奖项分剧情片、纪录片与个人技术三部分,奖额不限,每项均有多名获奖;活动一连举办三届,初具金马奖竞赛雏形。

1962年,台湾新闻局公布实施《五十一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正式创设金马奖。共设18个奖项,影片部份颁予金马奖座;个人技术部份颁予奖金。采先行公布评选结果,再举行颁奖典礼,自一至十四届均维持此形式。第一届颁奖典礼于台北国光戏院(今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举行,共颁出七座金马奖和三十七万奖金。颁奖典礼的举办日期为每年10月31日,第三至十五届改为10月30日。

1964年,因同年已举办亚洲影展等原因,金马奖停办一届。

1965年,第三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于台北市中山堂举行,参与盛会的影星皆穿着所属电影公司订制的西服及旗袍,整齐划一,为早期颁奖典礼的特色。

1966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修正,规定所有获奖者必须亲自出席领奖,如不能出席,应于一年内亲自补领。

1968年,第五届开始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办。

1971年,教育部文化局宣布金马奖由年度性改为长期性,《奖励优良国语影片办法》不再逐年公布。

1973年,撤销教育部文化局,由新闻局成立电影事业处接管电影相关业务,主办金马奖。

1974年,因举办亚洲影展,金马奖停办一届。

1978年,评审及颁奖形式被修改为第一阶段由评审提出入围名单,第二阶段由评审在颁奖礼当天选出得奖名单并密封,再于颁奖礼现场揭晓。

1979年,金马奖举办日期不再限于每年10月30日,并扩大为晚会形式。

1980年,首度举办国际影片观摩展;首度使用樊曼侬作曲、孙仪填词的主题曲《金马奔腾》。

1984年,金马奖首度交由民间办理。

1988年,金马奖工作委员会修改组织简则,停止由电影团体轮流主办,设立专任秘书长。

1989年,金马奖整体活动定名为“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本届增设国际影片竞赛,因受到舆论批评,仅办理一届。

1990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成立。

1991年,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正式转由民间运作,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同时纳入基金会下;个人奖项报名资格放宽为凡华裔人士均可报名,但需加入台港两地电影团体。

1992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更名为“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

1993年,金马奖设立星光大道,大陆电影人首次正式组团参加相关活动,颁奖典礼首次在亚洲地区同步播出

1994年,执委会决定不符合“大陆编导演比例不超过二分之一”的影片不能参加金马奖。

1997年,新闻局废除《奖励优良国语电影办法》,将金马奖定位为全球华语影片竞赛

1999年,金马奖与新闻局达成协议,不主动邀请政界领导参加颁奖典礼,并规定出席的政界人士不上台、不致辞、不颁奖三原则;影片报名资格再次放宽。

2001年,修订组织章程,执委会主席两年一任,秘书长与工作人员一年一聘。

2003年,为庆祝金马四十,举办金马四十专题影展,放映历届最佳剧情片,举办金马四十暨张国荣纪念文物展,并广邀历届得主参加金马奖。

2007年,邀请国际影评人联盟和亚洲电影推广联盟在台湾设立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及奈派克奖。

2009年,合作制片会议更名为金马创投会议,共92件电影企划案报名,入选25部,进行280场会议。并举行两岸、三地电视电影合作机制、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研讨会。

2013年,庆祝金马五十,出版专书《那时此刻》,访谈112位历届最佳导演、影帝、影后;策划金马50风华展,展览文物超过五百件。

2018年,美国影艺学院公布纪录长片报名资格清单,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得奖作品可直接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纪录长片报名资格。

2019年8月7日,据国家电影局消息,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年第56届台北金马影展。

内容介绍

奖项文化

奖项名称

”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岛名的字首,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称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

奖杯奖座

金马奖创立初期奖座依奖项有大中小之分。第一届奖座出处已不可考,第二届邀请青年雕塑家杨英风设计,以殷商图纹构化“马首是瞻”,表现得奖者的典范风华,之后配合时代进步,渐进设计为战马奔腾之姿,象征电影艺术工作者向专业化、艺术化、国际化不断努力的精神,也包含着华语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观胸襟,金马意兴风发、向前奔跃的姿态象征了金马奖引领华语电影奔腾不息之意。

主题音乐

1980年,第十七届金马奖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曲《金马奔腾》,由樊曼侬作曲、孙仪作词。

资料歌词

金马奔腾

作词:孙仪

作曲/编曲:樊曼侬

让金马带动

电影的巨轮

如金之真纯

如马之奔腾

为艺术献身

至善至美至真

以喜怒哀乐

表达人生

让金马精神

引导着我们

追求着理想

向前飞奔

奖项设置

类别奖项备注

影片类最佳剧情长片1962年设置

最佳纪录片

最佳动画长片1969年设置“最佳卡通片”和“最佳卡通片编导”,1990年“最佳卡通片”更名为“最佳动画片”

最佳剧情短片1996年设置“最佳创作短片”,2016年拆分为此

最佳动画短片

个人类最佳导演1962年设置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导演2010年设置

最佳新演员2000年设置

最佳原著剧本1979年由“最佳编剧”拆分

最佳改编剧本

最佳摄影1962年设置

最佳视觉效果1995年设置“最佳视听科技”奖,1996年更名为“最佳视觉特效”,2004年更名为此

最佳美术设计1965年设置

最佳造型设计1981年设置“最佳服装设计”奖,1990年更名为此

最佳动作设计1992年设置“最佳武术指导”,1993年更名为“最佳动作指导”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1981年“最佳配乐”拆分为“原作音乐”和“改编音乐”,1990年合并为“最佳电影音乐”,1997年更名为此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1979年“最佳音乐”拆分为“最佳配乐”与“最佳电影插曲”,1992年由“最佳电影插曲”更名为“最佳电影歌曲”,1997年更名为此

最佳剪辑1962年设置

最佳音效

特别奖项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1997年设置“评审团特别奖”,2001年更名为“评审团个人特别奖”,2002年更名为“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2006年更名为“福尔摩沙个人奖”,2007年更名为此

金马奖终身成就奖1994年设置

金马奖特别奖1962年设置

非正式竞赛观众票选最佳影片1992年设置

已取消奖项最佳新闻片、最佳新闻片编导、最佳新闻片摄影1968年设置,1971年取消新闻影片类奖项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1997年设置“评审团大奖”,2001年更名为“评审团影片特别奖”,2002年更名为“年度最佳台湾电影”,2006年更名为“福尔摩沙影片奖”,2007年更名为此,2011年取消

骑士勋章2008年设置,仅有一届

大陆影人特别奖1993年设置,办理三届,颁发一届

最佳纪录片导演1985年设置,1990年取消

最佳童星1985年取消

优等剧情片、优等纪录片、纪录片最佳策划、纪录片最佳摄影1981年取消

备注:以上“奖项设置”统计截至2019年

评选规则

评审委员资格

评审委员由电影相关专业人士出任,依评审阶段分为初选、复选及决选。

电影基金会董监事、金马执委会执行委员不得担任评审委员。于各阶段进行评选作业时,参赛影片幕前幕后人员(以影片前后完整演职员表为依据)亦不得担任该类别及该阶段评审委员。

评审委员不得连续两年担任。

评审委员须亲自全程参与评选工作,不得缺席或由他人代理职务,否则经报知金马执行委员会同意后,即取消其评审资格。

如评审委员资格不符,或于评选过程违反评选原则,一经查证属实,立即取消其评审资格。

评选办法

初选:初选阶段依影片类别分为剧情长片类、纪录片类、剧情短片类及动画片类共四类评审委员。各类初选会议由各类评审委员采取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选。获半数以上评审委员推荐之影片,方可进入复选阶段。

复选:由评审委员针对所有影片类、个人类奖项进行评选。采取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入围名单。“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则针对入围影片所填报之“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名单进行评选,评审有主动提名权,经评审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选出得奖者一名。名单于复选会议结束后召开记者会公布。

决选:由评审委员针对入围名单采取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得奖名单,并经由专业律师公证后密封,最后于颁奖典礼中公布。

获奖记录

金马奖不以票房作为入选考量,反而为华语文艺片提供了展示舞台。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人民网评)

随着金马奖颁奖视野的扩大,这个存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华语电影颁奖礼仍具有风向标般的意义,被视为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之一。(人民政协报评)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