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娱乐 综艺节目 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是香港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于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颁发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21个奖项。香港电影金像奖采取的是与奥斯卡金像奖类似的多轮、多人、多层面的电影评审制度,由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等13个金像奖属会会员组成的“金像奖选民”,和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业内人士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的“专业评审团”,经过两轮投票选出最终得奖者,是由电影人全面主导和参与的电影奖项。
中文名
香港电影金像奖
外文名
Hong Kong Film Awards
类型
华语电影奖项
语种
普通话
制片地区
中国香港
发行/播出时间
1982年
目录

基本介绍

奖项名称

和奥斯卡金像奖一样取名为“金像奖”,从一开始就展示了创办者对这个活动的眼界和雄心,寄希望成为华语影坛自己的奥斯卡。

奖杯奖座

早期的金像奖并没有固定的奖座设计。

第一届颁奖礼的奖座是一个简单的金属人型;

第二届颁奖礼的奖座是一个高举星球的男性;

第三届颁奖礼的奖座则是一个蓝色水晶方块;

从第四届开始,奖座改为一个挥着手向前飞奔的肌肉男性,为了表现人物的动态,人物有一前一后两个脑袋,以流云般的线条联接。因此被港人戏称为“双头怪”。“双头怪”奖座一度作为金像奖的固定形象,连续颁发多届,但随着金像奖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影人对虽有艺术感但略嫌怪异的奖座不甚满意,决定来一个脱胎换骨。

1990年,金像奖筹委会邀请香港艺术家联盟参与设计,艺术家花费了大量心血,先后十易其稿,最后决定采用梁铨大师设计的手持星球,身围胶片,姿态积极充满向往感的女神造型。这个新奖座的造型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临摹自香港小姐郑文雅,并为奖座命名为《星光荣耀》。

1991年,新奖座于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正式启用。

背景介绍

1979年,香港电影界杂志《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而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

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

1982年,《电影双周刊》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繁荣,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

1983年,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

1989年,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

1990年,设立“终身成就奖”,为了扩大金像奖的影响和规模,评审团还设立了“十大华语片奖”和“十大外语片奖”。

1993年12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1996年,金像奖制定了新的评奖规则:提名奖(第一轮投票)中的最佳影片奖由所有电影从业人员投票选出,其他专业奖项由各电影专业团体分别选出,身兼数职的电影制作人员可利用多重身份投票,但最佳影片奖只能投一次票;第二轮投票确定最终获奖的名单。

2002年,设立“最佳亚洲电影奖”,将电影的视角扩大到了整个亚洲。

2012年,取消“最佳亚洲电影奖“,增设“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

鉴赏评价

相较于金鸡奖、金马奖几大华语电影奖项,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唯一在入围标准上设置了区域性障碍的奖项,使得一些口碑票房很好的华语片没能入围,引起了一些质疑。(《楚天都市报》评)

金像奖经历过创办的艰辛、鼎盛的荣耀以及走下坡路时的疲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年春天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是“花相似人不同”,更有人认为其已经到了三十而衰的地步。香港电影在1980年代鼎盛时期曾经有过年产量400部的惊人纪录,自1982年至2011年香港电影的总产量不低于8000部,但是这些影片的质量却是良莠不齐。金像奖可以说是一个甄别经典香港电影的指标。“如果没有金像奖”,这样的假设就像“如果没有明天”一样只是为了让我们反思金像奖所带来的一切。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长盛不衰,对于一个奖项同样如此,即便是奥斯卡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香港电影正重新复苏,金像奖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如果哪天真的没有金像奖了,不止是香港电影人,整个华语影坛都会变得寂寞很多。(《天天新报》评)

金像奖从初始时行业内部的自娱自乐,到港片黄金期时辉煌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再到风急雨骤时门前冷落车马稀,难以为继的窘况。可以说,金像奖早已不仅仅是一介普通的电影奖项,更是港片和香港电影人们境遇的一片缩影。(时光网评)

其他信息

奖项设置

类别奖项备注

影片类最佳电影1982年设置

最佳两岸华语电影2002年设置最佳亚洲电影,2012年更名为“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个人类最佳导演1982年设置

最佳编剧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1985年设置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员1983年设置“最有前途新人”,1984年更名为“最佳新人”,1990年更名

最佳摄影1983年设置

最佳剪接

最佳美术指导

最佳服装造型1993年设置

最佳动作设计1983年设置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2001年设置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1983年设置

最佳音乐效果1998年设置“最佳音响效果”,后更名

最佳视觉效果2002年设置

新晋导演2004年设置

非常设奖项终身成就奖1990年设置

专业精神奖

备注:以上“奖项设置”统计截至2019年 

评选规则

参选资格

影片参选资格

于当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香港作首轮公开售票放映,连续七天内于五十个座位以上的影院放映不少于五场的香港电影(注释一),影片长度六十分钟或以上,并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或数码放映(注释二),均自动参选。

所有奖项的参选人及参选最佳电影的出品公司,必须记名于该片的片头或片尾字幕,并以于香港上映的版本为准。

注释一:影片必须符合下列其中两项条件,方合资格为香港电影:

1、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最少一间)是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3、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每个工作项目只计算一位,依据十五个奖项计算,包括: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摄影、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若原创电影歌曲的作曲、填词及主唱多于一位香港工作人员,亦只会计算其中一位。)

注释二:4格或48格渐进式扫描而不小于2048x1080像素的解像度投影,并需符合数码影院发行电子母带影像规格(SMPTE428-1-2006);如选择压缩母带,必须符合ISO/IEC15444-1(JPEG2000)规格,视频及音频格式必须符合商业数码影院播放规格。

奖项参选资格

一.最佳新演员参选人,须于参选年度前未曾以主角或配角身份参演任何电影;其参选的电影可多于一部,须属本届参选年度的香港电影;最佳新演员候选人能以一部电影同时角逐「最佳男/女主角」或「最佳男/女配角」奖项。如有任何争议,将交由金像奖董事局作最后决定。

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参选人,须专为该部影片全新创作及撰写的音乐。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权要求参选人提交音乐清单(musiccuesheet)或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音乐作品通告,以确认原创性。如参选人未能提供资料证明,金像奖保留取消其参选资格的权利。

三.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参选人,须为该部影片而全新创作及撰写(包括曲、词),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权要求参选人提交音乐清单(musiccuesheet)或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音乐作品通告,以确认原创性。如参选人未能提供资料证明,金像奖保留取消其参选资格的权利。

四.最佳音响效果的定义乃就影片中一切发声的环节及步骤,范围包括配音/现场收音、音效、配乐、光学部份以及最后混音的结果作一整体评价。参选人必须是直接负责该影片的音响效果,须由出品人、监制或导演根据个人贡献提供名单,人数不可超过四位。

五.最佳视觉效果是就影片中的视觉特技效果作一整体评价,包括于制作时采用的电脑加工合成程序,及现场拍摄(i)爆破(ii)模型及机械特技。参选人必须是直接负责该影片的视觉特技效果,须由出品人、监制或导演根据个人贡献提供名单,人数不可超过四位。

六.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参选电影的语言及出品地区必须符合以下两项条件:

该片使用的语言二分之一以上为华语(华人地区所使用之主要语言或方言,但不包括配音),影片若无对白则以原片中的字幕对白是否中文为准则。

出品公司必须有一间为内地或台湾合法注册公司,并须以出品身份记名于该片的片头或片尾字幕中。

七.新晋导演奖:

参选人必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无年龄限制;

参选人必须是参选电影的唯一导演;

参选电影必须是在二零一七年内在香港作首轮放映的电影,且完全符合以下「放映条件」:

(a)公开售票放映;

(b)连续七天内于五十个座位以上的影院放映不少于五场;

(c)片长六十分钟或以上;

(d)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或数码放映;

参选人执导之电影,以两部为上限(包括参选作品,或曾于任何地方上映并符合第3项中的「放映条件」,均被计算在内)。个人导演作一部计算,合导电影不能参选,但作半部计算;

曾获得同类奖项之人士不可参选,曾获得同类提名者则不在此限。

评选方法

第一轮评选:

由「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及「第一轮专业评审团」投票选出所有奖项的提名名单,票份各占第一轮总积分的百份之五十(50%)。在各奖项中得票最高的首五名可获进入第二轮评选。

「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是指符合金像奖选民资格及已向本会正式登记者。

「第一轮专业评审团」是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业内人士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

每个奖项提名以不超过五个为原则,若有两名候选者分数相同而名列第五位,则可增加至六个提名名额;若有超过两名候选者分数相同而名列第五位,则提名名额只有四个。

若有演员在同一部电影中,同时获提名主角及配角,则按得票较高的项目为其提名奖项。

如在提名名单内发现有不符合资格的候选者,其提名资格会被取消,空缺由下一位得分最高者补上。

「第一轮专业评审团」不能以金像奖选民身份在第一轮中投票,亦不可重叠为「第二轮专业评审团」,但可于第二轮以属会会员身份投票。

注:「第一轮一百人评审团」及「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是由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包括监制、策划、制片、导演、编剧、摄影师、动作指导、美术指导、剪接师、演员、电影音乐工作者、其他专业制作人(包括录音师、灯光师及视觉特技效果)、影评人、电影文化/教育工作者、电子传媒工作者、电影发行或宣传工作者。

第二轮评选:

由「第二轮专业评审团」及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联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选出得奖者。

「第二轮专业评审团」是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工作者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评审可于第一轮投票时以金像奖选民身份投票,但不能以属会会员身份于第二轮投票。「第二轮专业评审团」占第二轮投票积分55%。

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可于第二轮中投选其专业奖项(占积分25%)及其他奖项(占积分20%),所有会员可以用多于一个会借投票,但每个奖项只能投选一次。「最佳电影」及「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的投票计算方法:

由金像奖13个属会会员及

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以一人一票方式投票

最佳电影

最佳两岸华语电影若有任何第二轮专业评审荣获提名,包括入围「最佳电影」及「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的出品人(包括联合出品人等)、监制(包括联合监制、执行监制等)、摄制及发行范畴者,则会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董事局另行邀请同界别的电影工作者代替其评审职位。

每个奖项得分最高的为得奖者,若在同一奖项中有两名候选者同时得最高分数,该两名候选者可一起获得该奖项;若超过两名候选者同时获得最高分数,则会由「第二轮专业评审团」再在同分的候选者中投票,以选出得奖者。

注:1、两岸华语电影和新晋导演奖评选方法有差别

2、以上为2019年第三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参选资格及评选规则。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