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糖,粤语称吹波糖或吹波胶,是特制于吹泡泡的一种口香糖。泡泡糖有很多的颜色与味道。最常见的泡泡糖味是由冬青、香荚兰和山扁豆而作。泡泡糖的化学黏性比一般口香糖要高,这样泡泡不会一下子就破了。许多现代的口香糖品牌是特制于吹泡泡,黏性高但是不容易粘在皮肤或衣服上。
泡泡糖作为糖果,首次是1906年在美国同消费者见面。当时泡泡糖质量较差,吹起的泡泡要粘住嘴唇,糖的香气也不好,因此不受人们的欢迎。后来,老板改进配方和制作方法,大约经过20个春秋,产品才算定型,1928年以1美分的售价在美国好些大城市风靡一时。赚回了大笔的钱。
为了保守秘密,老板从不肯泄漏制作泡泡糖的方法,甚至连专利也不肯申请。其实,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泡泡糖的起源恐怕还要追溯到公元3世纪时期的玛雅民族。远在1500年前,就是今天墨西哥附近的犹达丹岛上长着一种树胶,玛雅人从树上采集了乳胶,参入蜂蜜、甘蔗汁、天然色素等制成一种粉红色的富有弹性又不会溶化的软状胶糖。这种糖放在嘴里咬嚼,能清洁口腔、齿垢,还能吹出一个气泡逗趣,这才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泡糖。2003年10月25日在纽约的一座公园里,人们为1928年的一项重要发明举行庆祝活动,这项发明方便了牙医,也给孩子们带来很多乐趣,这就是泡泡糖。有各种口味的泡泡糖是一种可以咀嚼但不应吞咽的糖果。嚼泡泡糖的时候已经把营养和乐趣全吸收了——它最大的乐趣不是用来咀嚼,而是用来吹泡泡,因此深受儿童喜爱。
泡泡糖的化学式专利是美国费城一家名为“DubbleBubble”公司在1928年登记的。发明家是GilbertB.Mustin,Sr.从1960年之后,此公司一直坚持实际上的发明家是WalterDiemer。
美国费城的一名名叫沃尔特·戴默的会计在75年前发明了泡泡糖,当时他把它叫做DubbleBubble。直到1937年,第一批泡泡糖产品才问世。这么多年来,泡泡糖产品推陈出新,但名字依然没改,依然是DubbleBubble。
在曼哈顿的一家糖果店,庆祝的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和吹泡泡冠军埃纳·肯布瑞吉一起沉浸在糖果的欢乐海洋里。埃纳·肯布瑞吉今年10岁,来自芝加哥。她经常在电视上表演吹泡泡糖,在一次节目中她吹出了一个直径达35厘米的泡泡。
泡泡糖的一些常见品牌:大大、比巴卜等。
(1)泡泡糖有健美作用。泡泡糖在口内增加了咀嚼活动,促进了面部的血液循环与肌肉的锻炼,对于牙颌面部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2)能促进消化。泡泡糖在咀嚼时,唾液腺分泌增多,可以促进消化。
(3)可清洁口腔。唾液的分泌不但有杀菌效能,还冲刷了口腔,洗去了牙间隙中的食物残渣和寄生菌。泡泡糖含胶质可粘去细菌,或机械地擦抹清洁口腔。
口腔专家、胃肠专家和儿科专家一致认为,3岁前的幼儿和患有胃炎、胃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孩子不宜嚼食泡泡糖。另外,口香糖中所含萃取物可能会与药物起过敏反应,患有严重的传染病的患儿不要嚼用泡泡糖。
使用含汞材料补过牙的人最好不要嚼泡泡糖或口香糖。瑞士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嚼泡泡糖或口香糖会损坏口腔中用于补牙的物质,使其中的汞合金释放出来,造成血液、尿液中的水银含量超标,从而对大脑、中枢神经和肾脏造成危害。
(1)影响颌面部发育。泡泡糖使舌的运动增加,咀嚼、吹泡的过程中,不断吐舌、添舌、伸舌,有时影响颌面部的发育,造成牙颌畸形。
(2)可能引起中毒。泡泡糖的基质以聚醋酸乙烯树酯为主,还有增塑剂。增塑剂和糖在口腔中溶解,吞入人体。每块泡泡糖中含增塑剂350毫克,虽然毒性较低,但每吃4~8块,就接近人体的中毒剂量。因此,泡泡糖不宜多吃。
(3)儿童不注意卫生食用。许多孩子喜欢吹了泡用手拿,然后又放回口内,易染细菌。
(4)引起意外事故。幼儿不宜吃泡泡糖,因泡泡糖与口香糖一样在口腔中有误吞入食道中或构成支气管异物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