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历史
相传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每家每户都会做塌饼招待亲友,在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后,制作技艺便传至浦东高桥镇。
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赵姓大户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被邻里乡亲赞为“松饼”。
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一黄姓妇女,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后加以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
1931年,她丈夫在北街开店,招牌为“周正记”,并以“起首老店、松饼专家”自诩。从此,群起仿效,全镇产销松饼店铺最盛时期达18家之多。
1930年前后,高桥一张姓商人在西街开设高桥食品公司,聘请茶食名师改进松饼技艺,创制薄脆、一捏酥、麻酥、五香片等食品系列。另外,镇上“朱长丰”黄姓女店主与店里陆姓师傅合股在高庙庆宁寺分设作坊;该店马姓学徒于1942年前后,在上海永嘉路开设高桥食品厂。高桥松饼由此走进市区。
1952年,政府组织9家联营店,在市联社的协助下,由市食品一店、市中百一店、友谊商店和上海农场等经销该特产。1955年10月,由周正记、王泰和新号、杨祥兴、口福、施祥兴、刘永兴、联社、一品8家糕饼工场和一些夫妻老婆店,合并为上海市高桥松饼生产小组。1958年10月,又和王泰和、瞿永泰、生大、德和、林源茂等公私合营户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浦东食品厂。1960年该厂归川沙县商业局领导,改名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食品厂,1993年更名为浦东新区高桥食品厂。
制作方法
原料配方
水油皮面:特制粉8.5千克、熟猪油2.5千克、温开水适量;
油酥:特制粉5.5千克、熟猪油2.5千克;
馅料:赤豆5千克、白砂糖5千克、桂花250克。
制作步骤
1.和皮面:把猪油和温开水倒入和面机内搅拌均匀,加入面粉再搅拌,同时适量加些精盐。
2.和油酥:把面粉与熟猪油一起倒入和面机内拌匀,油酥的软硬和皮面要一致。
3.制馅:将赤豆水洗,去除杂质,入锅煮烂。舀入取洗机,制取细沙,再经过钢筛,流入布袋,挤干水分成干沙块。再把干沙与白砂糖一起放入锅内用文火炒,待白糖全部溶解及豆沙内水分大部分蒸发,且豆沙自然变黑即可。待豆沙有一定稠度,有可塑性时,加入桂花擦透备用。
4.包酥:包酥有大包酥和小包酥两种。
5.民馅:取细沙包入皮酥内即成。封口不要太紧,留出一点小孔隙,以便烤制时吸入空气,使酥皮起酥。用手将包手的生坯压在2至3厘米厚的圆形饼坯。将包好的饼坯放在干净的铁盘内,行间保持一定距离,然后印上“细沙”、“玫瑰”等字样的红戳,以区别品种。
6.烤制:进炉时炉温应为160℃至200℃,饼坯进炉烤制2至3分钟取出,把饼坯翻过来,然后再进炉烤制10分钟左右即将铁盘取出,再一次把饼坯翻身后送进炉烤制即可出炉。松饼出炉后经冷却就可装箱或装盒。
食品特色
成品形如月饼,饼面呈金黄色,油润光洁,四周乳白色,底部不焦结发硬,酥皮层次分明,馅心无杂质,皮薄馅足,酥松香甜。具有葱香、麻香、脂香风味。油而不腻,甜而爽口,香气浓郁,皮酥馅糯,细软可口,余味无穷。
食用须知
价值功效
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
白砂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的作用。
赤豆也叫红豆,营养价值高,且热量低,经常食用可起到健脾益胃、清热解毒、去水消肿等作用。红豆还富含铁质,有补血的作用,是女性生理期间的滋补佳品。另外,红豆中含有一种皂甙类物质,对心脏病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有辅助治疗作用。
桂花具有色泽金黄,香气芬芳的特点,可以消除疲劳、消火解毒。有化痰止咳、行气止痛、散血止痢、祛口臭,并杀灭口中细菌的功效。
注意事项
猪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是45%,和棕榈油一样,长期食用会造成人体血清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