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桥(亦称沧江桥),东为海沧渡,是漳泉通衢的渡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港口砌石架梁计60丈,建造了码头,方便货运行旅。
海沧各族姓,自宋元始,迨至明、清、20世纪初,或为生计,或为瘟疫,或为战乱,陆续播迁东南亚、欧美诸国及台湾地区。其中佼佼者以工商贸易致富,大多数人依靠餐饮,矿产开发,水稻、橡胶、甘蔗、可可、椰果、棕榈种植为营生。
沿袭宋属漳州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之一、二、三都,海沧又有“三都”之称。
客居他乡的三都人,为增进乡谊,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或以宗族血脉为纽带,或以原乡村社区域为旌旄,在侨居地组成社团,肩负起联络祖地,募捐资金,回馈乡梓之使命。
明中叶,海沧港与海澄月港互为犄角,众多船只在海沧港添儎补给,圭屿屹立海中,为全漳门户。圭屿塔“屹立波心,控镇霄汉”为引导船只航行之航标。扼沧江入海处的黄公桥,处于海沧镇繁华中心,大街、新街、横街的枢纽地段,正是海沧港商旅出入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