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厦门十大古桥

厦门十大古桥 厦门历史悠久的十大古桥盘点 厦门四朝古桥是哪些
厦门十大古桥名单如下:五显第一溪桥、苎溪桥、深青桥、根岭倒桥、樵溪桥、翔安通济桥、翔安泰安桥、沧江古镇黄公桥、海沧东瑶五层桥、翔安龙涎桥,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厦门十大古桥
厦门十大古桥
五显第一溪桥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五显村西,与同安影视城前一座现代桥并肩遥第二溪桥位于五显村北,第三溪桥位于安炉村北,它们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是同安通往泉州府的古道桥,也是北同安往金门水路的起运点。石板桥共9孔每孔跨径各不相同,最大跨径6.6米,最小跨径4.8米。桥全石构,长64米,宽5.5米,九孔八墩;石梁长6米,厚0.4米,宽0.6米每孔架梁八道,两边石护栏;墩船形,宽5.5米,基石巨大,垒砌规则结构严谨。
  • 位于福建省厦门集美区后溪镇境内。邑人徐诚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徐诚之孙应昌及道士法昌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修。为石结构桥梁,全长73米,桥面宽2.6米,8个桥墩(上流方向为船头形),9个桥洞,桥墩长5.2米,顶宽2.5米,墩上铺架平直石板9段,共有45条石板(现缺5条),每条宽0.5米,厚0.35米,长5米左右。据传建桥时,工匠用船将巨型石条运至桥位,随水位上升横架于桥墩上。苎溪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深青桥重修于清康熙年间,续建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深青驿和深青桥系古代南北往来要道,对研究厦门、同安地区古代交通情况具有实物资料价值。关于深青桥,村老林得时给我们讲了一段传说∶宋代以前,此地并无深青这个地名,那时村民耕田经商都得涉水过溪,十分不便。逢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只好闲在家中。于是,早有建桥愿望的村民们在各村家长的发动下兴起了集资造桥热潮。然溪深水浑,无法打造桥基,众村民便拜祭水神,水神有感于民众的诚意祈求,将溪水由浑变清了,使桥顺利建成。为了纪念神明的庇佑,桥四周的土地,就取了个“深青”(清)的地名。
  • 根岭倒桥位于翔安区马巷镇朱坑村银岭自然村东南的九溪畔。始建年代不祥,重修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东西走向,石构平梁,两墩三孔,全长约26米。桥面宽2.5米,分段铺设花岗岩石板,每段纵向并铺宽、厚各0.5米的石板5条。桥墩作舟形,以条石一纵一横垒筑而成。
  • 樵溪是一条穿行在天界山与紫云岩峡谷中的小溪流,从前流水潺潺,而前些年溪中泥沙淤塞,杂草丛生。如今在溪边已铺上宽平的石阶,樵溪串连起一个个层叠的水池,水瀑一层层流泻下来。漫步走上横跨池面的一座旧石桥,便是樵溪桥了。它长约14米,宽不过1.5米,石板已十分黝黑,石板两侧直接攀附在天然石墩上,在桥畔高大的相思树的掩映下,古色盎然。站在桥上,流水从脚下潺潺流过。往东望,池池相接,过了桥,不远处是静谧的高读岩。当年,涧水穿洞而过,卧石如琴,溪水抚石,如弦带音,“倾耳静听流水调,却疑钟子写水弦”,故名“琴洞”。相传郑成功当年常到琴洞旁的这块岩石上读书。
  • 通济桥位于民安里十都董水溪上(今新店镇吕塘村),南起蔡厝村后珩自然村的象头宫,东至吕塘村董水前自然村的尊玉宫,为古时新店地区南部的后村、蔡厝、前浯、彭厝、欧厝、澳头通往东部的莲河并由莲河直达泉州地区的交通捷径。后村、蔡厝等地盛产海蚵、海鲜,当地渔民都从这里过海到莲河贩卖。那时莲河已是同安、南安往厦门、泉州的港口,是个小市集。后村、蔡厝渔民经常挑蚵来这里摆摊设点,故此地俗称“来蚵”,雅称“莲河”。
  • 翔安泰安桥位于现在的张埭桥水库(位于西滨村与彭厝村及澳头村三点交接处,是一座围海蓄水兼有灌溉、防潮的海滩水库)中,清咸丰二年(1852年),苏尹文建,(另据《翔安文物》中记载,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南北走向,距离新店镇西滨村西边自然村约100米。原桥约500米长,现只存单边栏杆,三孔,桥面每孔由七块石板铺设而成,每孔长5米,全长15米,宽3米,北侧迎水面为船首形,占地面积约45平方米。民国10年(1921年),侨商杨克聿、苏炳普、林岩山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于1957年、1974年、1990年3次重修。
  • 黄公桥是沧江古镇的特色之一,这座宋朝时期建造的古桥,虽然已经露出了它沧桑的一面,但在曾经,黄公桥的桥洞是过往的船只的避风港。走过黄公桥,就能看到沧江古镇最值得一看的莲塘别墅,走过百年风雨的莲塘别墅,依然美轮美奂。
  • 东瑶村有座石桥,名为五层桥,可谓家喻户晓。据传建于唐代,桥墩倾斜,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河水冲刷,仍安然不倒。站在桥上观察,石桥并不特别,没有护栏,沙土路面,有些简陋。不过,站在石桥侧面的河滩上,看到的景象却让人心惊。石桥有三个桥墩立在河中,由石条穿插叠砌而成,以水平面为参照,桥墩倾斜,看上去快要倒掉。石桥有五个桥墩,中间三个立在河中,两侧河堤各有一个,整座桥20米长、3米宽。
  • 龙涎桥的捐建者是已故的新加坡华侨黄希盘(1896-1982)。这座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古宅村村民的出行,村民高度赞扬黄希盘的善举。桥梁的质量也堪称上乘,90年来,历经无数的碾行和山洪冲击,仍屹立不倒,至今仍是古宅村民到往田间的必经之路。桥全长20.3米,宽1.1米,5墩6孔,条石船形墩,每孔间距不一。上架三块条石,条石长3-3.5米宽0.37米,厚度0.12-0.15米。桥头竖一块“龙涎桥”石碑,桥边有龙涎桥宫,均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