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北大荒”地域内所种植收获的大米,比东北大米更加具有地域局限性,同属“东北大米”。生长周期在180天左右,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阳光雨露充足,又种植在极肥沃的黑土壤中,富含丰富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极其符合稻米生长的要求,以纯净无污染的河水或井水灌溉,独特地域优势,保证了大米独有的品质。
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
饭粒油亮,香味浓郁。
蒸煮后出饭率高,粘性较小,米质较脆。
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横断面呈扁圆形,颜色白色透明的较多,也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
北大荒的水稻耕种面积达2400万亩,约占全黑龙江省播种面积的50%。其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200~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黑土的pH值为5.0~6.0,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蓄水保水能力较好,是北大荒成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寒地水稻种植带的重要原因。
从第一批国营农场创建到1978年底,北大荒的一次创业经历了三个阶段:艰苦创业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曲折前进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北大荒人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以大规模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为目的,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推动了我国农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空前发展。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开始创业到初具规模的1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拓荒大潮,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发生了六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党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开垦处女地的先锋们创建了宁安、通北和赵光等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为我国特别是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闯出了一条路子。二是在中央军委和中央东北局的关怀下,革命残废军人以惊人的毅力创建了伊拉哈、伏尔基河等一批荣军农场,有力地推动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发展。三是以安置被解放的国民党军官劳动就业为目的,在东北地区创建了宝泉岭、二龙山和笔架山等一批解放团农场,为后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化农场奠定了基础。四是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成建制移垦北大荒,以团为单位创建了二九○、二九一等一批农建二师农场并就地集体转业,开创了世界军垦史上调动整建制军队进行屯垦戌边的先河。五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利用苏联人民援助的机械设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用先进农业机械装备起来的国营农场,对我国特别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六是在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的倡导下,铁道兵9个师的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创建了八五○、八五二等一批综合性半机械化的铁道兵农场并成立了铁道兵农垦局,为北大荒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青年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杨华等一批北京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北大荒,揭开了全国支边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19个省、16个大中城市、2000多名青年先后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庄、哈尔滨庄等青年集体农庄,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据史料记载,1956年与初创时相比,垦区国营农场由15个增加到96个,耕地面积由41万亩增加到457万亩,机械总动力由1.1万千瓦发展到6.2万千瓦,农场职工由3900人增加到4.65万人,年粮食总产由2400万斤增加到4.54亿斤,年工农业总产值由236万元增加到5263万元。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初具规模到快速发展的10年。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新高潮,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发生了八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发展国营农场的总体规划,对东北、西北和华南地区的大规模垦荒做出了战略部署。二是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军垦农场在屯垦戌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在三江平原上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创建了军川农场、名山、江滨和延军等一批国营农场。四是全国开展“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60年代初期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加快发展的农垦事业遇到了暂时困难。五是东北局召开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国营农场的经营方针是“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多种经营”,并做出“调整农场内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等一系列重大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国营农场顺利地进行调整和提高指明了方向。六是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设立农垦厅,下设九三、赵光、查哈阳和红色草原农垦局等派出机构,并把其它地区的省属国营农场划归省农垦厅,加强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国营农场的集中统一领导。七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合并合江和牡丹江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局址设在佳木斯市,下辖萝北和虎林两个分局),进一步加强了开发三江平原和建设商品粮基地的领导。八是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部队万余名官兵,即“六六·三”复转官兵分批到全省29个农牧场插队,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黑河农建师)和第二师(合江农建师),为后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奠定了一定基础。这个阶段的北大荒开发建设,也包括一批劳改农场的建立。自1950年松江省公安厅在汤原县创建第一个劳改农场起,到60年代初先后建立了密山、兴凯湖、尾山、长水河等38个劳改农场。北大荒人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农场的劳改犯人,并用党的政策对他们实行了劳动改造。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中,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堪称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在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的同时,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有经验的教师、医生、记者,以及在反右斗争中国家直属机关被错划的1500名“右派分子”相继来到北大荒,其中有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李荒燕,著名作家和画家聂绀弩、丁玲、丁聪等人,这些拓荒者为北大荒开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特殊贡献。经过这个阶段的开发建设,在纵横千里的北大荒,建成了一大批国营农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海内外闻名的“北大仓”。到1966年,垦区实现粮豆总产23亿斤,比1956年增长4倍多;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1.4亿斤,比1956年增长3.7倍。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修建了密山至虎林的铁路,开发建设了完达山的林区,加快发展了工业和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经营。垦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比1956年增长6倍多。1964年7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垦区时,曾题诗赞颂北大荒发生的巨大变化:“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变大粮屯”。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在遭受严重挫折中奋力向前推进的12年。正当北大荒农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浩劫席卷全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左”倾错误思潮泛滥,对垦区的冲击也愈演愈烈。到1968年,整个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农牧场及工矿企业,从领导体制、经营管理方式到各项规章制度等被全盘否定,一大批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批斗,致使农垦事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个阶段发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和撤消。1968年6月18日,根据党中央及军委指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主要任务是屯垦戌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随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一批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相继被军队接管。1976年2月25日,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撤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佳木斯市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下设宝泉岭、红兴隆等11个国营农场管理局,为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二是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开赴北大荒和返城。从1968年到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相继开赴北大荒。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农场,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别是对农场生产技术改进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职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自1981年开始,由于国家落实政策,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在北大荒艰苦的环境中,广大知识青年得到严格锻炼,后来有不少人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的栋梁之才。三是兵团新建第六师开发三江平原东北部抚远荒原。当时,将原第三师所属二十七团等4个团场,归属新建第六师作为基地和依托,抢修并沿着二龙山至抚远的“二抚”公路“二战荒原”,新建了六十团(前进农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等7个团场。四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条件下建设农垦小城镇。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农垦小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粮油和副食供应,以及文教卫生和劳保福利等可以自给自足,就是生产建设领域的许多方面,如交通、通信、科研和广播电视等也都自成网络,逐步形成了1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垦小城镇的雏形。特别是由于当时战备形势的需要,垦区在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有很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铺平了道路,并为90年代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但北大荒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地把农垦事业推向了前进。主要标志是: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垦区耕地总面积达到2723.4万亩,比1966年增长42.5%;实现粮豆总产46.9亿斤,比1966年增长51.3%。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牲畜存栏达到15.1万头,比1966年增长31.3%。工业生产形成相当规模,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比1966年增长3倍。特别是先后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制糖、酿酒、造纸、奶制品和面粉加工等工业企业,改变了垦区单一经营农业的局面。
经过一次创业的伟大实践,北大荒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开拓前进中跨越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次创业。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探索阶段、深刻变革阶段和开拓前进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二次创业,是北大荒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高举“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旗帜,以突破体制性障碍和解决结构性矛盾为主,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的,所进行的一次具有开拓性的伟大创业实践。
主要特点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进行试验探索,调整传统经营模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这个阶段发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垦区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进一步改变单一经营农业局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使垦区经济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的轨道。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建立农业现代化窗口。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夕,北大荒人就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套先进农业机械设备,装备经营基础较好的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使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的粮豆达到42.3万斤。1980年,垦区与日本日绵实业株式会社,实施了在三江平原开发30万亩耕地的大豆补偿贸易项目;从日美引进价值1126.4万美元的先进机械装备,新建了具有较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洪河农场。1981至1983年,垦区用世界银行贷款开荒300万亩,并达成“黑龙江农垦项目”协仪,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大型农业和工程机械。这些农业现代化窗口的建立,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震等先后到垦区视察,对垦区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实行财务包干,变革经营管理体制。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从1979年到1985年对农垦企业实行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亏损不补,利润用于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可以贷款”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包干。这个办法的实行,在财务管理上冲破了多年来的统收统支制度,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农垦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行财务包干的当年,垦区实现利润1006万元,比1978年扭亏增盈12111万元,以后又连续多年盈利。四是实行承包责任制,试办职工家庭农场。1979年2月,垦区开始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后来又改为实行“包、定、奖(赔)”的生产责任制。从1981年开始,垦区试行生产责任制与实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办法,农场对生产队实行“整体承包,统一核算,利润分成,亏损受罚”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2月,垦区开始试行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机农联合承包,部分农场实行机务单独承包或车组承包。这一系列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垦区分离农业劳动力6万多人,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1984年初,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经验,垦区开始试办一批家庭农场,从而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由试验探索转向能动推进,由单项突破转向配套实施。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垦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这个阶段发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1985年初,垦区兴办家庭农场工作全面铺开,逐步推行了生产生活费用由“两借”变为“两自”的改革,在兴办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小农
场的同时,国营农场(大农场)强化统一经营功能,初步建立了国营农场统一经营和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
任制。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垦区进行场(厂)长负责制试点,到1988年试点单位达到企业总数的60%以上。90年代初期,垦区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垦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三是实行以“四到户、两自理”为标志的农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垦区一些经营困难的农场,在无力为家庭农场垫支生产生活费,而银行又不给农场贷款的情况下,率先对家庭农场采取了“两自理”和“四到户”(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的办法。这种办法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风险意识,又使农场甩掉包袱并摆脱了困境,因而很快在垦区和全国农垦系统推行,从而把垦区农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四是启动实施国家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随着“八五”计划开始实施,凭借着改革开放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垦区肩负起了建设国家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的历史重任。这是列入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90年代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这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意味着垦区粮食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用10年时间达到了过去40年才能达到的水平;标志着垦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创造出了国内一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水平。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垦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1995年12月初,总局党委从垦情出发,研究确定了以坚持“三转、两开、一打牢”,突出做好“四篇文章”,精心实施“六大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垦区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总局党委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对把一个什么样的垦区推向21世纪这个重大问题做出了庄严回答。“九五”以来,总局党委把握时代主题,带领垦区人民,面向市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把垦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六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是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实现,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推进到位。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集团化运作和农场内部政企分开步伐明显加快。总局机关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社会保障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事转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战略性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主要农作物品种调优,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明显增加,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开始走上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非国有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突破40%。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通过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集团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家。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联结更加紧密,带动了垦区22万个家庭农场和地方2.3万个农户。“完达山”、“北大荒”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全国叫响并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成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出口2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达8大类103个。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5亿美元。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参加展会和经贸洽谈活动,签订经贸合作项目5900多项,总金额达到580亿元。外资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外资到位率已达到53.5%。通过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了垦区在国内外的影响,树立和展示了北大荒集团的新形象。五是小城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小城镇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140多个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垦城镇。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和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政法、民政、信访、统战和民兵等方面工作明显加强。六是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涌现一大批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和文明单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明显加强。这个阶段的垦区,得天时,倚地利,聚人和,政治局面安定,社会形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凝聚起了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不甘人后、努力争先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伟大力量。